中国传统民居之碉楼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一种独特的传统民居,它既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属性,又蕴含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便是碉楼。
碉楼并非单一形态的建筑,而是在不同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中,演化出的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的建筑类型。
从青藏高原的藏区碉楼,到岭南侨乡的开平碉楼。它们或矗立在雪山脚下,或散落于田畴之间,以挺拔的身姿诉说着过往的历史,成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极具辨识度与文化价值的重要分支。
碉楼(图自图虫网)
防卫建筑
碉楼因酷似碉堡的独特造型,成为中国民居中极具辨识度的存在。它并非单纯的居住空间,而是融防御功能与地域特色于一体的建筑遗存。
关于碉楼的起源,学界说法不一。其一说法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东汉,《后汉书・西南夷传》中记载:“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这里的“邛笼”是羌族语言中“碉楼”的音译,“高者十余丈”的石屋正是碉楼最早的雏形,为后世碉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一种说法则指向更早的秦汉时期。彼时,已出现名为“角楼”“望楼”的多层建筑...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