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之围龙屋

“围龙屋,好风光,倚山面水竹绕墙。严冬暖,酷暑凉,厢廊厅井好堂皇……”一首童谣传唱着围龙屋的温润与雅致,将这座特色民居的灵动模样,深深镌刻在客家人的记忆里。
作为客家民居建筑的标志性形式,围龙屋不仅是客家先民适应南迁生活、抵御外部风险的智慧结晶,更承载着客家文化中“聚族而居、尊祖敬宗”的核心精神,是中华传统民居中极具家族凝聚力与地域特色的建筑瑰宝。
围龙屋(图自图虫网)
客家民居
客家先民本是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至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为抵御野兽和外敌侵扰,客家人选择“聚族而居”,在实践与打磨中建造出围龙屋这一民居形式。
大多数围龙屋遵循“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的布局原则,整体呈半圆形,静静依偎在山林之间。细究“围龙屋”之名的由来,“龙”是指屋后连绵山峦的自然走势,“围”则特指建筑后半部分那一排排弧形环绕的屋舍,层层围护,规整有序。
围龙屋的建筑围绕中轴线展开,横屋、堂屋、围屋、化胎、禾坪、池塘等元素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