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之关中书院
发布时间:点击量:49

在西安明城墙的永宁门内,一条约3米宽的石板路自西向东延展而去。数百米长的道路两旁,满是名人故居、文玩商店、书斋画廊和文创铺子。若不是道路北侧矗立着一尊理学大师冯从吾的石像,很多人会错过其身后的清幽院落——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有着“西北书院之冠”的美誉。其秉持敦本尚实、修德立心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子,为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中书院(图自图虫网)


西北学府


关中书院的诞生,源于一位传奇人物——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冯从吾。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官任监察御史的冯从吾上书批评皇帝置军国大事于不顾,只知在宫中饮酒作乐。万历皇帝听闻后羞怒异常,下令革去冯从吾的官职。


回到家乡西安的冯从吾一心搞起了学术研究,与好友萧茂才等人在宝庆寺开坛讲学。由于冯从吾知识渊博,品行周正,授课严谨,前来听讲的学生多达千人。


因宝庆寺地方狭小,逐渐不能容纳前来听讲的学生,陕西布政使汪可受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在寺东侧建关中书院,聘冯从吾为山长。


关中书院建成后,很快名动四方,四川、甘肃、河南、湖北等地的学子皆前来就学。每逢冯从吾开讲,“环而听者,常过千人,坛台之盛,旷绝千古”,一时从学者达五千多人。


之后二十多年间,关中书院每年都走出大批学子,被时人称为“西北书院之冠”,与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睢阳书院齐名,是全国闻名的学术传播中心。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明熹宗下旨“一切书院俱着拆毁”,关中书院被毁。冯从吾见自己经营多年的书院毁于一旦,悲愤成疾,于第二年去世,享年72岁。



理学大师冯从吾的石像(图自图虫网)


关中书院再兴起,已是半个世纪之后。


清康熙初年,关中书院得到重修扩建,新建五开间的“精一堂”和“关中书院”牌坊,奠定了今日书院的基本规模与面貌。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名儒李顒受邀主持书院。他大力提倡自由讲学之风,制定《会约》十条、《学程》八条,对书院讲学的时间、内容、方法以及学子日常生活所须遵守的礼仪规范作了详细的规定。


如今,关中书院是西安文理学院的一部分校区,仍有学生在此学习和生活,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完整保存并依然发挥教育作用的书院。


建筑遗存


关中书院几经修建,基本保持了清代的规制。整体建筑为四合院形制,中轴线上保存有门阙、一道门厅、二道门厅、允执堂、精一堂、西侧百米廊庑和“斯道中天阁”遗址等,门厅的题字、讲堂的命名都饱含治学理念和做人之道。


关中书院的大门,采用四柱三开间牌坊的形式,顶部为双面坡琉璃屋面,端正平直,中规中矩。穿过“关中书院”牌坊,迎面是悬挂着“启智树人”匾额的一道门厅,后方是悬挂着乾隆御赐“秦川浴德”匾额的二道门厅。两道门均为面阔的五开间,屋顶为悬山式,色彩以青色为主色调,整体庄重而朴素。


核心建筑允执堂是当年书院的大讲堂,面阔五开间,进深五开间,为两座硬山顶和一座歇山顶勾连而成。屋檐的轮廓线变化做了幅度较大的处理,翼角的处理比其他建筑都显得灵活,处处透着矜持感和庄重感。



允执堂曾是书院的讲堂(图自图虫网)


允执堂在书院的最北端,周围环绕着多棵树龄500多岁的国槐。其名字取自《尚书·大禹谟》中的“允执厥中”,指言行举止要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正所谓“顾书院之建,必崇祀先贤,以正学统”。精一堂为关中书院的祭堂,面阔五开间,硬山顶,用以纪念学统宗师和建院功臣。精一堂后方,还有修建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的“斯道中天阁”遗址,曾经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地方。


关中书院延绵四百年,桃李争辉,人才辈出。明、清两代著名学者周淑远、柏景伟、刘古愚、牛梦周等在这里讲学;清朝状元王杰、道光年间的东阁大学士王鼎曾在此求学;康有为公车上书时,五十五位陕西籍参与者大都就读于关中书院……


今天,关中书院内,朗朗读书声仍不时从朱红色的大门后传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刻在大殿门柱上的对联,正是几百年来书院学子修身济世的真实写照。

 

 

来源: 新西部网 西安日报 西安晚报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