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连城,三面临水,蒸水环其左,湘水绕其右,耒水横其前;一座书院,屹立江心,群峰环拱,雄伟壮丽,鼎盛数百年,曾被朱熹誉为“据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这便是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坐落于湖南省衡阳市城北的石鼓山,是湖湘文化发源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始建于唐代,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石鼓书院(图自图虫网)
悠久历史
唐元和初年,文人李宽中见石鼓山林木葱郁,遂在山上的寻真观筑庐读书,并招有志学者居观,共同切磋学问,始称“读书堂”。后以山名院,曰“石鼓书院”,亦称“李宽中秀才书院”。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赐“石鼓书院”匾额,为书院正式定名。至道三年,李宽中的族裔李士真在办学原址上重修石鼓书院,建会讲堂、先圣殿、斋舍、仰高楼等建筑,形成讲学、藏书、供祀的规制,奠定了书院基本格局。
北宋景祐年间,宋仁宗又赐“石鼓书院”匾额,将其改为州学,与当时的睢阳、白鹿洞、岳麓并称全国四大书院,名声大振。朱熹、张栻、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等先后到此游览或讲学,并留有题记。
元代,朝廷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和控制政策,书院逐渐倾向官学化。至元末,石鼓书院多遭破坏,归于沉寂。
石鼓书院历史悠久(图自图虫网)
明洪武年间,石鼓书院得以重建,基本恢复宋时旧观。此后,书院多番扩建,订立规约,完善规制,邀请著名学者讲学,逐渐兴盛起来。明末时期,石鼓书院再度毁于兵火。
清顺治年间,偏沅巡抚袁廓宇请求修复书院,朝廷准其所请,“中为武侯祠,前立大观楼,楼下为七贤祠,右为公署五楹,两庑各为书舍,规制略备”。由此,石鼓书院成为清代最早恢复办学的书院。
近代以后,书院多次更名,从中学堂、师范学堂到职业学校、师范学校,逐步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1944年,石鼓书院及石鼓山上建筑悉数毁于日寇炮火,仅有部分石刻存留。1964年,政府在书院遗址修建亭榭,建成石鼓公园。2006年,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建石鼓书院。
如今,石鼓书院作为衡阳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举行研学、表演、祭祀等活动,是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标,涵养着衡阳以及湖湘地区的文脉与精神。
古色景观
石鼓书院总占地面积约四千平方米,为白墙黛瓦深色柱古建筑群,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二者错落点缀、浑然一体,庄重、古朴、典雅。
书院内布置有山门、武侯祠、大观楼、合江亭、李忠节公祠、七贤祠、敬业堂、朱陵洞、会讲堂等建筑,设计巧妙,具有浓厚的书院文化氛围。
山门两侧悬挂着“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的门联,以告诫世人熟读经书,修炼思想。门内,立有大石鼓一面,高两米八,是书院的著名标志物。
大石鼓旁,建有武侯祠。据史书记载,诸葛亮曾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驻军衡阳,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赋,就住在石鼓山上。后人为纪念诸葛亮,特建“武侯庙”,后改名为“武侯祠”。
大观楼(图自图虫网)
沿山拾级而上,便见一座儒家先师孔子塑像,其后立有大观楼,气势磅礴。大观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寓意登楼揽胜,心载天下,楼上藏书,楼下讲学,具备书院的两大功能,是书院的中心建筑。
大观楼后方,设合江亭,始建于唐贞元三年,为两层楼阁式建筑。亭柱有“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之楹联,以展现合江亭的悠久历史。登亭远眺,远处风光一览无余,秀美而空阔。
此外,石鼓书院还保留历代摩崖石刻近三十余处,主要集中在石鼓山西面的山岩上。它们经历千年风雨侵蚀,留下深刻的印迹,是先人知识、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是书院珍贵的文化遗产。
“山形如鼓峙江边,旧有朱陵洞口仙。胜地蒸湘山水合,真儒唐宋七贤传。”正如古人赞言,今天的石鼓书院临江而立,气势恢宏,世人漫步其中,可感受传统文化之魅力,领略先人之才情。
来源: 湖南日报 人民网 凤凰网 衡阳市人民政府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