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校友深情追忆余光中:不曾走远的恋家“老学长”
发布时间:点击量:747

余光中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余光中籍贯福建永春,母亲是江苏人,1928年重阳节生于南京。1947年毕业于南京五中前身——南京青年会中学,同年进入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外语系12月14日当日,著名诗人、作家余光中于台湾高雄病逝,享年89岁。其母校南京大学、南京五中师生闻此噩耗,无不感到突然和沉痛南京五中闻讯后第一时间向余光中的家属发电邮,致哀慰问。

位于南京闹市区的这所学校,历史上校址几度更迭。其最早落址南京,后因抗战迁往重庆办学,抗战胜利后再次回迁南京。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余光中正是在炮火纷飞的年代于重庆校区度过了中学时代。


2008年余光中再度返校恰逢他80岁生日。南京五中校办主任冯昕清晰记得老人踏进母校的神情,“走出半生的老人,刹那间重回同学少年”。一位同学手捧鲜花送给余老,余老笑容灿烂,接过鲜花,和同学热切寒暄起来。尔后,余老对师生开讲座,更像是轻松交谈,不时蹦出南京话。500人的报告厅爆满。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余老一番追忆往昔:侵华日寇铁蹄踏进中华大地,我们到重庆,不是去生活的,而是去逃难的;彼时校址迁渝,条件简陋;你们的教室里有多媒体,还有空调,有天壤之别。余老对比当下,以“老学长”身份,勉励同学们珍惜当下,求实上进。

  南京五中从校门口到操场顶端,沿途百米种满法国梧桐树。冯昕回忆,余老当时在这些梧桐树下久久驻足、凝望,“法国梧桐是南京城的标记,或许是勾起了他的童年回忆。”

  也是在返校时,余光中亲笔题写“若问乡愁何处是 夫子庙对莫愁湖”,又加之“青中 五中 永铭五衷”。

  余老千思百念的乡愁,或在他孩童记忆深处的南京夫子庙、莫愁湖找到了答案。冯昕说,他所写“永铭五衷”,当时并未来得及核实深意,后来通过了解,猜测意为谐音“吾”对家、对母校的眷恋与衷情。

  虽然远隔海峡,余老与家乡南京、与母校的联络一直没有阻断。

12月14日,余光中母校南京五中的老师介绍余光中为该校的题字。上世纪80年代,南京五中筹建展厅,余老欣然应约命名,一取“鸿志厅”,再取“凌云厅”,寄语学生鸿鹄之志、凌云壮志、报福社会。

余老还常常通过电邮与母校互通近况,甚至十分了解学校“动态”。每逢学校大日子,他便亲自写祝福。2015年11月,远在台湾中山大学的他,为母校70周年题词:“我在母校所受的踏实教育,奠定了日后学问与写作的基础,此恩我永志不忘。”

南京五中的师生们说,余老就像一位恋家、恋校的老学长。这位老学长走了,他在学校留下的处处“印迹”,他的话语精神,却不曾走远。


最后,让我们再欣赏一次余光中先生的名作,《乡愁》


 

 

来源: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