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探寻|走进《红楼梦》中的南京城
发布时间:点击量:385

《红楼梦》又被称为《石头记》或《金陵十二钗》,这两个别名都与那座凝聚六朝烟水气的南京城有关。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探寻南京文脉,走进名著《红楼梦》中的南京城。

 

秦淮河雪景

 

40多处与《红楼梦》相关的遗迹


曾有学者用了一年多时间,来考证《红楼梦》和南京的关系,通过寻找,他们一共在南京找到了40多处与《红楼梦》相关的遗迹。


现在的江宁织造博物馆是当年曹家的织造局,是曹雪芹爷爷曹寅办公的地方;而东箭道汉府街地块,是当时曹家的织造工厂。这都是经过考证的,比如《红楼梦》第36回中,讲述一段贾兰射鹿的故事,而“东箭道”这个地方,正是曹家以前织造工厂范围内,同时也留下了曹家好武的印证。


江宁织造博物馆夜景


青溪是六朝时期南京的一条河道,在1500多年前有“九曲青溪”的美誉,如今还剩下一曲,曹家在青溪边生活了几十年,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直接把青溪搬到了“大观园”,大观园中的滴翠亭就在青溪边。


此外,清凉山、夫子庙也有与《红楼梦》相关的遗址。比如清凉山,曹寅就曾在诗文中写到去清凉山赏梅,这里的一位老和尚还给他看过病。


清凉山古寺


瞻园中的红楼之意


在这座城市里,随处逛逛,都可能与《红楼梦》邂逅。其中南京瞻园,总是绕不过的景点之一。


瞻园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这是《红楼梦》第四十回的标题,这一回常被后世读者拟名为“刘姥姥进大观园”,而1987版《红楼梦》中这一经典场景就取景于南京瞻园。


瞻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是江南四大名园,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明代被称为“南都第一园”。


 

瞻园

 

《红楼梦》曾对大观园中的景致做过这样的描述: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


瞻园


瞻园的精巧繁华景致应和了书中对大观园的描写,这座落在繁华闹市的小小园林,还留存着昔日江南的盛世风采。



瞻园的山水布局既保留了明清园林风格,又汲取现代南北方造园艺术精华,形成兼容并蓄之特色



现在的瞻园还有一个身份——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为南京市博物馆馆总馆分支机构,是国家设立的唯一太平天国史专题博物馆。

 

南京云锦惊艳“红楼”


江宁织造是“稗圣”曹雪芹的根,是“经典”《红楼梦》的源。江宁织造曹家把南京云锦织造推向了光辉的顶点,其生产的南京云锦和《红楼梦》都是我国文化瑰宝,而它们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南京云锦始于六朝而盛于元明清。元明清3朝都在南京设有官办织造,而清初在江宁设立的江宁织造,则是我国织锦的最鼎盛时期,这与曹雪芹家和康熙皇帝的亲密关系是分不开的。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就是以江宁织造署中的人和事为蓝本的,其中不乏以南京云锦为服饰或实用物的。


云锦图样背景,南京市云锦博物馆


《红楼梦》中的服饰琳琅满目,这些服饰的原料,不离棉、皮毛、羽毛和丝绸等,其中丝绸品种,特别是云锦的丰富多彩,是曹雪芹童年富贵生活的留影,也给《红楼梦》的服饰描写烙上了世族大家印迹。


《红楼梦》中荟萃的丝绸品种最少也有10多种,其中主要有缎、锦、纱、绸、绢、绫、纨、绉、妆花等,而妆花则是云锦中最为名贵的品种。


如第2回“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中,王熙凤前往贾母处会见林黛玉时,“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此服饰纹饰为百蝶穿花的大红织金缎窄身袄。织金又名库金,因织成后输入宫廷的缎匹库而得名。



同回写到宝玉会见黛玉时,“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二色金”,全称“二色金库锦”,花纹全部用金、银两种线织出。一般以金线为主,少部分花纹用银线装饰。百蝶穿花,纹饰图案。


 

1200多处南京土话


曹雪芹家祖孙四代都生活在南京,几乎可称得上是“金陵土著”了,南京方言应该是这一家族的主要方言之一南京学者金正谦、毛积源和颜文敔就曾在《<红楼梦>南京方言考辨》一文中摘录出了《红楼梦》前80回中出现的1200多条南京方言。


南京话里嫌人话多,不说“唠叨”,说“韶”。“韶”现在已是最有代表性的南京话之一,而在《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里便出现了这一典型南京话:“贾芸听他韶刀(叨)得不堪,便起身告辞”。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里,贾母的南京话大概算说得最“溜”的了,这大概和贾母是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算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有关。典型的是第44回贾母骂贾琏的一段话:贾母啐道“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南京人常把喝酒戏称为“灌黄汤”,骂人时把睡觉说成“挺尸”。此时的贾母活脱脱的一个南京老太太骂晚辈的腔调。

 

 

《红楼梦》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石头城是曹雪芹至死不能忘怀的故乡,他的脑海之中,将《金陵十二钗》作为全书的重要关目,就是因为那种永远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绪和恋金陵情结久久萦绕在他的脑畔


十二金钗示意图


六朝烟水在隐退,红楼情踪亦在这个物化的时代淡漠,自然形态的游历已不复存在。穷困潦倒的士子曹雪芹如果返归故里,恐怕亦只能是一声慨叹了。

 

 

来源: 南京微旅游,凤凰江苏,方志江苏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