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石窟艺术之炳灵寺石窟
发布时间:点击量:66

在甘肃永靖县西南,黄河与洮河交汇处的小积石山中,藏着一座被时光封存的石窟秘境——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不像莫高窟那般声名远播,也没有云冈石窟的皇家气派,却以“中国石窟百科全书”的身份,见证了佛教艺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关键历程。



炳灵寺石窟(图自图虫网)


多元文化


炳灵寺石窟扎根的古河州大地(今甘肃临夏周边),本就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不仅孕育了早期农耕文明,更因独特的地理区位,成为多元文化交织共生的“文明十字路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与茶马古道都在此交汇。


炳灵寺石窟的营建历史源远流长,唐代《法苑珠林》记载其始建于晋武帝时期(公元265年至274年),这一开端比敦煌莫高窟有记载的开凿时间(公元366年)还要早约一百年。


不过,炳灵寺石窟有确切纪年的建造时间在169窟的一方墨书题记中。题记的最后一行写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二十四日造”的字样,即该洞窟营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


建弘题记是中国石窟中迄今发现最早的纪年题记,曾在上世纪石窟考古中引起巨大轰动。专业的考察简报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仅为炳灵寺石窟的开创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也为我们研究西秦的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各大石窟的早期造像与壁画在分期断代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帜。”


北魏晚期是炳灵寺石窟营建的一个小高潮,期间开凿的洞窟有四十余个。受北魏孝文帝禁胡服政策及龙门石窟影响,这一时期的造像呈现出面部清瘦、身体修长、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的南朝风格,体现了时代文化交融的特征。


炳灵寺石窟在唐代迎来营建繁盛期,多数小龛都开凿于此时。受中原文化影响,造像风格与题材日益世俗化、社会化,彰显出唐代佛教艺术贴近生活的特点。



炳灵寺石窟(图自图虫网)


元、明时期,藏传佛教题材成为炳灵寺石窟的主要内容,部分洞窟还绘制了藏传佛教僧人像,形成独特的藏传佛教艺术风貌。


至此,炳灵寺石窟历经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元、明、清等十余个历史时期,持续营建1600多年,成为我国历经朝代最多的石窟。


经典洞窟


目前,炳灵寺石窟有大小窟龛216个,各类造像800余尊,藏、汉两种风格的壁画约1000平方米。洞窟数量虽不及其他大石窟,却个个“含金量”十足。


作为炳灵寺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洞窟,169窟素有“中国石窟第一窟”的美誉。它坐落于60米高的崖壁之上,是一处向东南开口的天然洞窟,规模极为宏大——洞窟进深达19米,宽27米,高16米,置身其中可直观感受其空间的壮阔与雄浑。


窟内造像以泥塑和石胎泥塑为主要工艺,整体风格质朴粗犷,还融入了浓郁的犍陀罗艺术特色。其中,佛像皆梳磨光高肉髻,或身着半袒右肩袈裟,或穿圆领通肩袈裟;坐佛像几乎均为结跏趺坐姿态,身着右袒半跏袈裟或穿圆领通肩袈裟,手部多作禅定印,神情肃穆;菩萨像则可细分为胁侍菩萨与半跏思惟菩萨两类,通常梳高发髻,发髻上装饰宝缯,下半身穿着长裙,部分菩萨还身披飘逸天衣,衣袂若隐若现。


171窟的弥勒佛大坐像通高27米,雕凿于唐开元十九年。它不仅是炳灵寺石窟中体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佛像,更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位列“世界第九大佛”。


该佛造像工艺独具匠心,上半身直接依山石雕琢而成,岩石的肌理与雕刻的线条相融,雄浑厚重;腹部以下采用泥塑技艺塑形,细腻的泥工让衣纹褶皱更显灵动。两种工艺无缝衔接,既保留了山石的自然质感,又赋予佛像温润的人文气息,整体造型气势恢宏,尽显大唐兼容并蓄的艺术气度。


除了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炳灵寺石窟琳琅满目的壁画更具艺术魅力。12窟的说法图壁画采用中国传统线描与西域晕染相结合的绘画技法,仅在佛、菩萨的双眉、鼻梁、颈部处晕染,既保留了中式线描的气韵,又融入了西域技法的生动。



炳灵寺石窟(图自图虫网)


11窟的壁画具有西域艺术的鲜明特质,佛、菩萨与飞天的造型极具异域风情。飞天形象尤为引人注目,其身姿呈优美的U形,灵动飘逸的姿态与金塔寺飞天极为相似,二者风格呼应、神韵相通,堪称西域式飞天艺术的“双璧”。


此外,在炳灵寺石窟诸多小巧玲珑的佛龛中,还留存着不少精致的装饰画,藻井是其中的精华。这类藻井以华盖为核心,四周环绕着植物纹、云纹、火焰纹、宝珠纹与垂幔等元素,纹样排布变化巧妙、疏密有致,色泽艳丽。


 

 

来源: 甘肃发布 甘肃日报 甘肃民委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