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宝藏博物馆之湖南博物院
发布时间:点击量:37

一座两层高的中国传统建筑,大人、孩子们举着油纸伞在楼前排队,长长的队伍绕了好几个弯。一张拍摄于1956年的黑白照片,记录了当时湖南省博物馆开馆后人们热情参观的画面。


作为全球闻名的文化殿堂之一,湖南省博物馆宛如一扇穿越时空的奇妙之门:向上追溯,它直抵50万年前的上古湖南,唤醒尘封的文明记忆;向下延伸,它连接着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续写文明传承的新篇章。


在这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风采得以全景展现,让每一位到访者在惊叹于历史厚重与文化璀璨的同时,既能寻得血脉深处的根脉归依,更能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与前行的信心。



湖南博物院(图自图虫网)


百年历程


历史的时针回拨至1897年。这一年,在维新思潮的激荡中,一座新兴的文化机构——郴州学会博物院在湖湘大地成立,这是湖南省的第一座博物馆。虽然开办不到一年就因戊戌变法失败而夭折,但它拉开了湖南文博事业的序幕。


1924年,湖南省教育会博物馆开馆,并于1927年正式定名为“湖南省立博物馆”。动荡的时局下,这座文化机构命运多舛,不幸毁于战火,湖南博物馆事业再次受挫。


艰难局面直到新时代的来临才得到彻底改变——1951年3月,湖南省博物馆筹备处挂牌成立。历经五年筹备,湖南省博物馆于1956年正式建成开馆。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建立的第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标志着湖南博物馆事业迎来新的春天。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惊天现世,把湖南省博物馆一举推上世界舞台。大量精美文物的出土,极大提升了博物馆的藏品档次,也促使展览水平迈向了新高度。



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图自南京学习在线)


为了更好展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湖南省博物馆于2010年启动扩建计划。新馆的设计以“鼎盛洞庭”为核心灵感,巧妙将湖南地域人文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相融相契,营造出新旧共生、一脉相承的整体气韵。建筑外观呈鼎形,既暗合环洞庭文化带曾有的鼎盛荣光,更与湘楚大地源远流长的青铜文明遥相呼应,让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在建筑语言中自然流淌。


2022年7月30日,在马王堆发掘五十周年之际,“湖南省博物馆”更名为湖南博物院,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惊世发现


踏入湖南博物院,丰富多元的展览让人目不暇接,“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绝对不容错过。


半个世纪前,湖南长沙东郊五里牌外,有两座高大、马鞍状的相连土包,当地人称“马王堆”。1972年1月16日,一场重大考古发掘在马王堆启动,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重见天日。


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灿若云霞的绣品、精美绝伦的漆木器、奇异诡谲的神秘帛画,失传在历史长河中的帛书、简牍……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长眠地下两千多年的一号墓女主人辛追出土时,皮下软组织柔软有弹性,四肢可自由弯曲伸展,睫毛、脚趾指纹、耳内耳膜都完好可见。


据统计,马王堆汉墓共计出土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文物3000余件。其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图自南京学习在线)


陈列展的“生活与艺术”单元全方位展现了汉代的生活与艺术风貌。云纹漆鼎以黑漆为底,红漆绘云纹,线条飘逸灵动,从选材、制胎到髹漆(读作xiū)、彩绘,每一道工序都反映出西汉高超的漆器制作工艺;锥画漆弩机上的锥画图案细腻入微,展现了工匠在金属与漆器结合工艺上的高超水准;素纱襌衣薄如蝉翼,重量仅有49克,轻盈程度令人惊叹,反映出当时先进的养蚕、缫丝、织造技术。


“简帛典藏”单元则犹如一座“2200年前的地下图书馆”。逾50篇“百科全书”式的简帛文献,涵盖哲学、历史、天文、医学等诸多领域,为研究古代思想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改写了许多学术认知。


方罍之王


通高80多厘米,以云雷纹为底,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等,精妙绝伦的错层铸造工艺令纹样层叠相生。这尊庄重而神秘的青铜重器名叫皿方罍(读作léi),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被称为“方罍之王”。


自1919年被湖南省桃源县农民艾清宴发现后,皿方罍便开启宿命般的漂泊:器盖落入军阀之手,器身杳无音讯……1950年,军阀周磐为求减免罪罚,将珍藏的皿方罍器盖交出,这件珍贵的文物终得入藏湖南省博物馆,暂获安稳。


另一边,器身先后流落法国、日本、美国等地,在异国他乡辗转漂泊。直至2014年,湖南方面历经艰难谈判,终于将皿方罍器身成功洽购回国。同年6月28日,分离近百年的器盖与器身终于合二为一,完成了“完罍归湘”的百年夙愿。


皿方罍的器盖上清晰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则镌刻着“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透过这些铭文可知,这件青铜器正是商周皿氏家族成员“而全”为祭祀父亲特意铸造的礼器,让千年之前的家族记忆与礼制文化得以留存。


尽管考古发现证实,湖南地区在商朝中前期已初步掌握青铜铸造技术,但要锻造出这般精美繁复的青铜重器还不太可能。更为重要的是,皿方罍的器形制式、纹饰细节与铭文风格,均完整承袭中原殷墟的典型特征。那么,在古时远离中原腹地的湖南,为何会惊现如此重量级的青铜瑰宝?


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专家推测,这些青铜器可能是中原商人南迁时带入湖南的。他们为湖南带来了青铜铸造技术和青铜匠人,填补了湖南高端青铜铸造的技术空白,有力推动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本土化演进。



素纱襌衣是湖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图自南京学习在线)


可以说,皿方罍不仅是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高超技艺的生动缩影,更成为商文化跨越长江、向南传播的珍贵见证。


从1.2万年前的稻谷驯化,到商周青铜重器的迁徙传播;从马王堆汉墓的“永生之谜”,到近代博物馆事业的百年探索……湖南博物院凝结着先民哲思,镌刻着礼乐南传密码,回荡着青铜古韵,更见证了近代中国从器物归流到文明自觉的觉醒历程。

 

 

来源: 中国建设报 湖南博物院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