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古今的中国桥之赵州桥
发布时间:点击量:59

“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在我国北方,这首叫做《小放牛》的民歌广为传唱。


民歌里提到的赵州桥不仅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它在经历了1400多年的风吹雨打和无数次的洪水冲击后,依然挺立在河面上,堪称一个奇迹。



赵州桥(图自图虫网)


屹立千年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一座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的石拱桥,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当地人称其为大石桥,以区别于城西门外的永通桥(小石桥),后由宋哲宗赵煦赐名“安济桥”。


关于赵州桥的建造年代历来众说纷纭。经过多方考证,目前学界一致公认赵州桥始建于公元594年(隋开皇十四年),建成于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


唐中书令张嘉贞所写的《石桥铭并序》,是最早记载赵州桥的历史文献,文中说“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在民间,赵州桥修建的历史则更多以民歌、民谣、传说等形式流传。人们津津乐道的桥面上留有的“仙人”遗迹——“车辙印”和“驴蹄印”或为行车标识,用以区分车马与行人。这是因为赵州桥的结构是纵向并列砌筑,如果超重车辆过于靠桥边行进,易对石拱券造成危害,让车马和人在固定区域内通行十分必要。



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图自图虫网)


起初,赵州桥在国际上并不出名,最早将其推向世界的是梁思成先生。1933年,梁思成先生到赵县对赵州桥进行了详细考察、测绘,写成《赵州大石桥即安济桥》一文,并寄到美国发表。


据梁思成先生考证,赵州桥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大型单孔敞肩石拱桥。像这样的敞肩拱桥,欧洲到19世纪才出现,比中国晚了1200多年。


古桥工艺


赵州桥采取单孔长跨度、桥心中未设桥墩的建造方式,开创中国长跨度单孔桥之先河。建成后的赵州桥全长64.40米,由28道并列的石条砌筑而成,主孔净跨度37.02米,拱高只有7.25米,拱高和跨度之比为1:5左右,完美地实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的。


赵州桥建造工艺独特之处还在于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敞肩,即在大拱上面两侧各建两个小拱。这种结构形式不仅造就了赵州桥独特的艺术之美,也成为最让人惊叹的工艺独创。


首先,敞肩拱较实肩拱可减轻桥身的自重。据计算,四个小拱可节省石料26立方米,减轻重量700吨,从而减少了桥身对桥台和桥基的压力。



赵州桥采用“敞肩拱”的结构形式(图自图虫网)


其次,敞肩拱有助于宣泄洪水。雨季山洪暴发时,洨河水对赵州桥的冲击很大,大拱上面两侧各开着两个孔,可增加泄洪能力。四个小拱增加过水面积16%左右,大大提高了大桥的安全性。


最后,敞肩拱符合结构力学理论。敞肩拱式在承载时可减少对主拱券的压力,提高桥梁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且两侧敞肩可使桥面坡度变缓,这样上桥的人、畜都比较省劲。


精美龙雕


赵州桥的结构展现了中国古代精湛的造桥技术,栏板、望柱等附属设施上也可以看见出神入化的雕刻技艺。桥面两侧各设21块栏板和22根望柱,中间是5块蛟龙栏板和6根蟠龙望柱,两侧为斗子禾叶栏板和竹节宝珠望柱。蛟龙栏板和蟠龙望柱上雕有56条龙,形成一个气势恢宏的群龙阵图。


石雕上的龙没有龙须和龙鳞,臀部明显,尾巴细长,四肢矫健有力,且只有三爪,这些都是隋代龙图案的典型特征,在其他地方较为罕见。这些龙或盘或踞,或飞或腾,跌宕多姿,风格各异,形成赵州桥独有的“龙文化”。



赵州桥上的龙雕(图自图虫网)


此外,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位于大桥中间的饕餮和主拱圈侧的蚣蝮。饕餮占据大桥顶部最中间位置的整块栏板,毛发分披,两耳竖起,两眼凶光毕露,怒视前方,与两旁飘逸的蛟龙形成巨大反差,令人望之生畏;蚣蝮又称吸水兽,会调节水量,以此灵异之物镇于桥顶两侧,寓意大桥会永避水害,长存永安。


赵州桥在造桥工艺和造型艺术方面都巧夺天工,桥身映照于河水之上,远眺犹如苍龙飞架、初月出云,又如长虹饮涧、玉环半沉。宋代赵州刺史杜德源有诗赞曰:“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元代刘百熙也在诗中形象地描述了赵州桥的造型之美:“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千余年来,风霜雨雪、人声马嘶、车轮滚滚……赵州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珍品,处处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恢宏和博大精深。


 

 

来源: 河北新闻网 中国新闻网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