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美术陈列馆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点击量:528



 

江苏省美术馆拥有中国最早的国立美术馆(老馆)和目前中国国内设施先进的美术馆(新馆)两处展馆建筑。老馆和新馆者都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东西相距不到500米,建筑面积共计40000平方米,建筑外形都堪称经典之作。老馆原名“国立美术陈列馆”, 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于1936年8月建成。主楼建筑四层,立面呈“山”字形,外形简洁、庄重、典雅、大方,为西式风格,但其中融入了一些本民族的元素,是中国民国建筑中新民族形式建筑的代表之一。一至三层为展厅,面积共1700平方米,展线共600米,内有四根黑色大圆柱,极具特色。

 

 


新馆于2008年动工兴建,2009年底建设完成,占地面积约10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投资近4亿人民币。由德国KSP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地上四层、地下二层,楼高24米。


与老馆相比,新馆建筑更具有现代感和人文气息。整个建筑考虑到与周围民国时期建筑大环境的融合,因此在建筑外幕墙设计方面,大量使用了乱纹的意大利罗马洞石,并从外立面一直延伸至整个大楼的中庭,在中国这是第一个这么大面积使用乱纹罗马洞石作为外墙的建筑,打破了中国一扇大门分内外的传统格局,使美术馆的开放性更加凸显。

 

民国建立伊始,诸多文化名流如鲁迅、蔡元培等就开始倡议设立国家美术馆。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早期美术教育家、著名画家也为之四处奔走,呼吁呐喊。在强大的社会舆论推动下,1935年3月,国民政府终于正式通过筹建国立美术陈列馆的议案,并推定包括于右任、孔祥熙、陈立夫、居正、孙科、褚民谊等政要在内的19人,组成阵容雄厚的筹备委员会。国立美术陈列馆的建筑设计,是从全国应征的14份设计方案中经过评选,并综合了其中一、二、三等奖设计方案的优点而产生的。 它吸收国外某些现代建筑的手法,整体上仍然体现出民族个性,显得庄重、朴素、大方。美术馆主楼与西侧的“国民大会堂”一并设计,一同施工,这一相辅相成的建筑组群,代表着民国时期建筑的艺术水平。



 

国立美术陈列馆从1935年11月奠基破土,至次年8月竣工落成。但此后直至新中国成立的十多年间,这里只举办过一次美术展览——1937年4月开幕的“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并正式追称1929年在上海谱育堂举办的美展为第一次。提出举办国立美术展览会议案的是蔡元培,不过,从正式提案到付诸实践,时间长达七年,其中核心推动人物还有著名画家刘海粟。同年12月13日,由于日本侵略者侵占南京,便停止了一切美术活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经济极度衰敝,更无心关注文化建设,因此这座高雅的艺术殿堂一直备受冷落,一度甚至被挪作他用。

 

 

1956年6月开始筹建“江苏省美术陈列馆”,逐渐恢复了这座艺术殿堂所应有的社会功能。但旧时代遗留下来的美术陈列馆既无藏品,也无设备,所有工作都是从头开始。1960年9月,江苏省美术陈列馆正式更名为“江苏省美术馆”,工作重点为组织美术作品展览、开展美术创作和文化交流,馆内下设创作室,从事版画、连环画、油画、雕塑创作。从此,这里成为展示当代美术成就,推进美术普及,进行美的教育的艺术殿堂。自1956年成立江苏省美术陈列馆至“文化大革命”的前后十年,共举办国内外画展100多个,在培养人才和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江苏水印木刻画派”及“江苏新山水画派”的成名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江苏省美术馆不仅为江苏美术事业的繁荣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同时也为新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该馆借鉴国内外美术馆及博物馆的发展经验,在国内率先开始了对美术馆应用科学的研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明确了美术馆的性质是专业性的造型艺术博物馆,是永久性的社会文化机构,其职能应包括收藏、保管、研究、陈列、展览和对外文化交流等。鉴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该馆还负有美术创作的任务。为观众创造了优美舒适的参观环境。1995年还扩建了碑亭巷62号美术大厦,新建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为该馆创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美术馆平均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陈列展览60多个,以丰富多彩的个人画展、画家联展和省市美协举办的集体展览为主,也举办馆藏作品展以及全国美展等国家重要的艺术展示活动,发挥美术馆审美教育职能。同时,展厅作为联系画家的纽带,为画家们展现艺术才华和创作成果提供一方天地,众多优秀的画家都曾来这里举办过画展,包括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朱屺瞻、傅抱石、李可染、刘海粟、石鲁、吴冠中等艺术大师的个人作品展都曾在这里举行。作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美育课堂,江苏省美术馆已成为江苏人民特别是南京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艺术品的收藏机构,江苏省美术馆肩负着为国家、为民族搜集并永久保存优秀造型艺术财产的重任。该馆极为重视收藏工作,不仅通过收购、接受捐赠、专题征集等方式积累藏品,并将展览工作与征集藏品结合起来,从画家的个展、联展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入藏。由于该馆始终注重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收藏工作不仅得到画家们的支持,也得到社会各界的信任和襄助,众多关心美术馆建设的人士包括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向该馆捐赠了大量艺术珍品。

 



其中离休老干部夏同浩将自己一生节衣缩食购买珍藏的近300件珍贵书画和工艺美术品捐助馆藏的义举尤其令人感动。此外,老教授万福森捐赠了10幅青年时代留学波兰时期收购的外国版画;加拿大华裔韩培元先生专程来馆,捐赠了两幅德国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珂勒惠支的版画原作;日本友人龟井鑛先生捐赠了1000余件日本乡土玩具等。在自身的不断努力和社会各界及爱国侨胞、国际友人的支持下,该馆藏品逐年增加,拥有各级藏品近万件,分别形成明清书画、近现代中国画、近现代书法、中国新兴版画、现代版画、油画、水粉水彩、农民画、民间美术、国外绘画等10个专题系列。

 

江苏省美术馆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是全省美术创作的重要单位之一,担负着较重的创作任务,逐年来已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艺术创作队伍,拥有专业美术家50余人,从事中国画、版画、雕塑、书法的创作和研究。一大批科研成果也相继问世,已出版专著十余部、各种藏品图录、画册十余册,馆中还负责编印《江苏省美术馆年鉴》、《江苏美术报》,强调资料性、学术性并重。多年来,足迹踏遍祖国大地,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美术作品并在国内外展出、发表,多次获得全国或国际奖。1992年之后,又相继成立版画院和油画雕塑院,成为江苏省版画和油画雕塑的创作研究中心。




该馆还是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近十多年来,引进国外美展约占展览总数的10%,接待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来访者,包括政府官员、民间艺术团体、著名画家、学者、美术馆长和友好人士。还组织出国访问、办展、讲学,藏品分别赴日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和香港地区展出。


 

 

来源: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