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化艺术形式,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朴素愿望和美好期许。
从神话传说到历史趣闻,我国民间故事主题丰富、类型多样、无所不包。通过了解和学习民间故事,我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乐趣,还可以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感悟到别样的文学魅力。
今天,让我们走进《苏武牧羊》的故事,一同感受那份坚守与忠诚的力量。
苏武(图自图虫网)
北海牧羊
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即位,尊大汉为丈人。汉武帝为稳固两国关系,派遣苏武率领一百余人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送给单于丰厚礼物,与其修好。
不料,苏武完成出使任务准备返国时,匈奴上层发生内乱。苏武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
匈奴多次威胁利诱,欲使苏武投降,苏武严词拒绝。
后来,匈奴对其处以酷刑。当时正值寒冬,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露天地穴,断食断水。饥寒之际,苏武只能嚼身上的羊皮袄,吃地上的雪,受尽折磨。
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图自图虫网)
几天时间过去,苏武仍未屈服。单于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他,但也不想让他回国,于是决定将苏武流放至北海一带,让他去牧羊。
流放前,单于召见苏武,扬言道:“等这些公羊生了羊羔,方可放你归汉。”
苏武来到人迹罕至的北海,粮食缺乏。每日,苏武手持汉朝的旄节牧羊,饿了就挖野鼠储藏的食物充饥,冷了躲进羊群取暖。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苏武渐渐苍老,旄节也已脱落。
其间,先前投降于匈奴的李陵,因与苏武交情深厚,曾来劝降。苏武坦言,我们苏家父子没什么功劳,全因陛下才能位列将帅,受封侯爵。我宁受穷困之苦,直至死去,也坚决不降。
忠臣归汉
后元二年,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几年后,匈奴和汉朝再度达成友好协议。汉昭帝派使者出使匈奴,要求放回苏武、常惠等人。然而匈奴欺瞒使者,谎称苏武已死。
庆幸的是,使者第二次出使匈奴时,常惠买通看守人,私下与使者见面,说明了真相。最终,单于答应送回苏武一行人。
始元六年,苏武历经艰辛,回到长安,随从人员由最初的百余人减少至九人。百姓纷纷出门迎接,夸赞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汉昭帝感动于苏武的崇高气节,任命他为典属国。
苏武及其故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图自图虫网)
苏武不辱使命、坚贞爱国,终名垂青史。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赞叹苏武“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唐代诗人李白写诗赞咏“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如今,苏武及其故事已流传千年,在历代诗歌、戏曲、小说、美术、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中被不断歌咏、演绎,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苏武牧羊”一词亦成为坚贞不屈的象征。
后人为表达对苏武的敬佩和怀念之情,在今陕西省咸阳、甘肃省武威等地修建了苏武纪念馆、苏武墓、苏武镇等建筑。
其中,建于陕西省咸阳的苏武纪念馆,以苏武墓为中心,设苏武文化广场、苏武牧羊铜像、苏武大殿、珍藏室等。馆内立有苏武执节杖挺立的塑像,另有苏武出使匈奴的画像,生动展现了苏武一生忠贞的伟大形象。
和平外交
回看《苏武牧羊》,它不仅是一个关于忠诚与坚守的传奇故事,还是西汉时期外交活动和政策逐步发展完善的历史缩影。
当时,西汉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匈奴作为汉朝北方最主要的游牧民族,双方关系更是时而紧张,时而缓和,成为西汉外交的重大挑战。
起初为稳定边疆,汉朝采取和亲政策,将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以求得暂时的和平。
汉匈和亲(图自图虫网)
然而,和亲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方关系,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匈奴单于常背弃盟约,侵扰汉朝边境。
至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采取了积极的军事行动,多次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取得显著成果。
军事上的成功为汉朝在外交上争取到了更多的主动权,一方面,匈奴在一定程度上对汉朝产生了畏惧,从而更倾向于同汉朝进行和平交往;另一方面,战争并非长久之计,汉朝也意识到通过外交手段与匈奴建立和平关系的重要性。
苏武出使匈奴,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他的出使,成为汉朝从军事震慑转向和平外交的一次重要尝试,体现了汉朝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友好外交的重视。
在苏武被匈奴扣留的十九年时间里,汉朝并未放弃与匈奴的外交努力。最后苏武得以重回故土,离不开个人的长期坚守和汉朝的外交策略,其背后更意味着和平外交政策的胜利。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今人以“悦”读之心态,品味《苏武牧羊》,其中道理,放之当下,皆能为世人所用。
来源: 人民网 趣历史网 央视网 古文诗网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