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刺绣之鲁绣
发布时间:点击量:237

细细的银针上下穿梭,带动闪耀着光泽的丝线飞舞,一幅幅灵动的刺绣作品由此诞生。历经数千年岁月,刺绣携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结合各地的风土人情,开出不一样的艺术之花。


作为刺绣艺术在齐鲁大地上开出的一朵奇葩,鲁绣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当地人民豪迈大气的个性,以粗中有细、大开大合的艺术风格,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中式传统花鸟刺绣(图自图虫网)


古老绣种


鲁绣,又称“山东绣”,是山东地区刺绣的统称。春秋时期,鲁绣就已兴起,史称“齐纨”或“鲁缟”,是历史文献中最早有记载的绣种之一。


汉代,山东地区是重要的棉、丝产区,为鲁绣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西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的记载,足以说明当地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


此外,西汉朝廷还特地在临淄设置专于绣工的“服官”,专门为皇室制作衣服。“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从《汉书》的这一则记载里,我们也可以窥探出山东地区绣业的繁荣。


唐代以后,北方的连年战乱使得鲁绣的传承发展发生断裂,鲜有相关的记载。直到元明时期,社会环境相对平稳,鲁绣得以重新焕发光彩。邹县元代李裕庵墓出土了中国现存最早的鲁绣绣品,人物、动植物、器物等多种题材出现其中,反映了当时鲁绣的工艺水平之高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明代鲁绣《芙蓉双鸭图》(图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明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鲁绣绣品颇多,明艳质朴的艺术风格逐渐形成。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瑶池集庆图》《芙蓉双鸭图》《荷花鸳鸯图》等,色彩丰富鲜艳,针法质朴细腻。


清朝时期,随着社会的稳定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绣工们有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鲁绣技艺的钻研和传承之中。现孔府旧藏的2900余件绣品是这一时期鲁绣的典型代表,刺绣的图案和风格都有所创新与丰富。


20世纪初,西方的抽纱技艺传入山东半岛,鲁绣绣工们将其与传统鲁绣相结合,制成了兼有东西方审美艺术特色的即墨花边、烟台绒绣等产品,远销海外。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和山东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鲁绣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于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丝入绣


风格较其他绣种有所不同,鲁绣多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集抽、勒、锁、雕等精华工艺于一身,色彩淡雅、构图优美、虚实适宜、形象逼真。


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鲁绣逐渐产生了发丝绣、衣线绣、云龙绣、地龙绣、雕平绣等数十种绣种。其中,发丝绣是鲁绣极致的代表。


发丝绣始于唐代,因用黑色原发为材料,又称“墨绣”。清朝出版的《顾绣考》一书中有“远绍唐、宋发丝绣之真传”的记载。


由于绣制工艺复杂,发丝绣作品的存世量极少,了解这一绣种的人也非常少。最早的发丝绣传世珍品是南宋的《东方塑像》,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



刺绣摆件(图自图虫网)


其他地区的发丝绣只用头发作为原料,济南发丝绣则是将头发与生丝结合而施绣。经过漂洗、脱脂、染色等工序,发丝被制成多种彩色绣线,同生丝制成的丝线一起,根据作品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施于蚕丝织成的底布上。这样的方式极大地发展和拓宽了传统发丝绣的表现能力。


鲁绣以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故事、百花鸟兽等题材为主,传统水墨画题材则是其一大亮点。水墨画题材的鲁绣作品将国画的笔墨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远远望去与真画无差,近看又因针法和颜色的细腻而富有精细之感。


绵延悠长的齐鲁文化赋予了鲁绣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绣品宛如历史的画卷,生动详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来源: 大众日报 参考网 海报新闻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