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睹为快 | 那些现身南京的神奇动物
发布时间:点击量:199

最近一段时间,南京常有野猪出没的消息传出,总能被大家热热闹闹地讨论一番。从城市的稀客到常客,野猪种群数量的增加,说明南京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如今,生态环境已成为南京的一张名片。不过,南京有哪些神奇动物?它们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呢?不妨通过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来认识认识那些不为人知的它们吧!


20多年再现身的中华花鳅


中华花鳅,听它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鱼类。中华花鳅头部扁而小,体背侧淡褐色,腹侧为淡黄色,眼下至上颌处有一斜走的黑色线纹,身体还有许多黑色斑块,像穿了件“大花衣”。


据《江苏鱼类志》(2006年)记载报道,中华花鳅喜栖息在水质澄清、缓流河段底层,早前在江苏苏南、苏北均有分布。由于水环境污染,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中华花鳅的身影。


中华花鳅虽不是保护动物,但它对水质比较敏感,通常可以作为一种指示生物。上次在南京地区发现中华花鳅,还是20多年前在高淳的一条小河里。


时隔20多年“再会”中华花鳅,一定程度上说明长江干流生态环境不断向好。随着长江大保护深入推进,长江水质的不断改善给了鱼类良好的生活空间,会给长江生物链带来生机,很多濒危鱼类也能得以存活。


3种昆虫刷新南京历史纪录


如今正值冬日,很多昆虫都躲起来过冬了,想要看到它们非常困难。为了发现它们的身影,生物多样性调查调查组挖树皮、翻石头、扫网、劈朽木,还在晚上采用灯诱的办法。


在采集的100多种标本里,专家鉴定出50多种。令人欣喜的是,其中确认白弧野蚕蛾、直线野蚕蛾和日本扁谷蛾这3种在南京属于首次发现。


日本扁谷蛾(图自南京生态环境)


据介绍,日本扁谷蛾目前仅在北京与日本有分布记录,本种在南京的发现也是江苏新记录。新记录的发现说明本次生物多样性的调查比往年的普查更为彻底,对于今后系统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其实,要说南京最为有名的昆虫类保护动物,莫过于中华虎凤蝶了。中华虎凤蝶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野生蝶,由于其独特性和珍贵性,被昆虫专家誉为“国宝”。


中华虎凤蝶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同时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南京是中华虎凤蝶数量最多的地区。


中华虎凤蝶(图自图虫网)


每年三月惊蛰节气前后,是中华虎凤蝶的羽化时间,故中华虎凤蝶又被称为“惊蛰蝶”。据悉,中华虎凤蝶生存极其艰难,每一百只幼虫中,最终能羽化成蝴蝶并繁衍后代的只有区区个位数。


在南京栖息的鸟类越来越多


鸟类是反映生态环境的“晴雨表”,也是大自然中优秀的“环评师”。近年来,在南京人的相册里,从南京作为模式标本产地的震旦鸦雀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珍稀濒危鸟类的身影越来越多。


在这次调查记录的动物中,鸟类品种较多,许多都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石臼湖高淳段、溧水段发现的黑脸琵鹭和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均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级物种。


黑脸琵鹭(图自图虫网)


黑脸琵鹭因为长着一个像琵琶一样的黑色长嘴而得名,它们一般在沿海一带迁徙,对栖息地环境要求非常高,较少出现在内陆地区。


而“身材”高大、有着细长的双腿、优美的颈部的东方白鹳夏季栖息在我国东北地区,迁徙时经过辽宁、河北、山东等省份,跨越2000公里到南京等长江中下游城市越冬。


东方白鹳在地面起飞时首先要奔跑一段距离,并用力扇动两翅,待获得一定的上升力后才能飞起。飞翔时颈部向前伸直,腿、脚则伸到尾羽的后面,姿态轻快而优美。


东方白鹳(图自图虫网)


除了东方白鹳这种珍贵鸟类,每年冬天,南京还会迎来很多冬候鸟,他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寻找温暖湿润的地方休养生息。相对于北方的严寒,南京的地理位置适宜,冬季气候相对温暖。


作为本次调查中重要的猛禽观测区域,六合龙袍湿地可谓是猛禽天堂。仅六合龙袍省级湿地公园范围内就记录到9种猛禽,包括红脚隼(阿穆尔隼)、游隼、鹗、雀鹰、白腹鹞等,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这次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多个物种刷新纪录,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被观测到,正是南京生态环境向好的最好证明。


 

 

来源: 现代快报、南京生态环境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