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北的青藏高原上,有一片水域如蓝宝石般镶嵌在雪山草原之间,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湖水拍岸的轻吟,风吹过,皆是美的赞语。
它就是青海湖,是牧民口中的“措温布”(蓝色的海),是诗人笔下“蓝绸子般的天堂”,更是每个到访者心中永不褪色的美好记忆。
青海湖(图自图虫网)
湖泊变迁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蕴含丰富的自然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生态价值,被誉为“高原明珠”。
古生代时期,青海湖盆地与共和盆地同为一体,构成菱形断陷沉积盆地。中生代初,受北西向断裂的影响,盆地中间隆起,发育形成青海南山,才将其一分为二,出现了古老的青海湖盆地和共和盆地。
及至第四纪初,青海湖盆地大幅度沉陷,河口抬升,渐渐形成湖泊。
成湖初期,青海湖属于外流淡水湖,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可以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汇入黄河。
然而,距今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导致湖东部的日月山快速上升,使得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河水倒灌,开始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图自图虫网)
如此一来,青海湖由外流湖变为封闭湖泊,出现了尕海等湖泊,随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构建了青海湖丰富多彩的湖泊群系。
历史上,青海湖有诸多别称,如“西海”“仙海”“鲜水海”“卑禾羌海”等;蒙古语称其为“库库诺尔”,意为“青色的湖”。
自北魏时期起,“青海”这一简洁称谓通行于世。而“青海湖”之名则是近代才逐渐被广泛使用。1949年以后,随着地理规范工作的推进,青海湖正式定名并沿用至今。
湖泊万象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青海湖的湖面海拔达三千余米,流域整体轮廓呈椭圆形,水体形状宛若一只翱翔的雄鹰。其四周山峦起伏,河流纵横,犹如大地之血脉,流淌着自然的馈赠和生命的律动。
青海湖的美,体现在四季各异的秀丽景色里。
春夏之交,野花盛开,湖边草原绿意盎然,五彩斑斓的景观,绘就了一幅生动的油画;秋季来临,湖畔山清水秀,草原被染成金黄,与湖面的碧波相互映衬,金黄与碧蓝交织,美得令人惊叹;寒冷冬季,青海湖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好似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散发出夺目光辉。
青海湖自然风光秀丽无比(图自图虫网)
青海湖的美,体现在日出日落的壮丽景色中。
清晨,当黎明的曙光穿透薄雾,洒向湖面,青海湖便披上一层金色外衣,波光粼粼。远处山峦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增添一份安静与神秘;傍晚,夕阳的余晖将湖面染成绚丽色彩,水波轻轻摇曳,观者仿佛荡漾在童话般的世界,如梦如幻。
青海湖的美,还体现在包罗万象的生态系统上。
青海湖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仅是水鸟重要的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还为众多珍稀生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如青海湖裸鲤、普氏原羚等,堪称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
近年来,青海湖的湖体、沼泽、河流、芦苇、草甸等构成了多样化的湿地类型,其湿地面积持续增加,高密度植被覆盖率持续扩大,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人们站在青海湖的湖畔,远可眺山峦倒影,近可看牦牛漫步,万物在此生长,尽情绽放出无数璀璨光芒。
来源: 青海湖景区管理局 中国周刊网 搜狐网 中国地理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