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中,王安石绝对是最饱受争议的那一个。因为一次变法,有人称赞他是改革的先锋,有人责怪他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王安石主宰过北宋的朝堂,两次拜相,也有过遭政敌打压而隐退的经历。抛却种种争议,王安石的一生着实称得上“跌宕起伏”。
王安石纪念馆(图自图虫网)
江宁走出的少年
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从小,王安石的身上就笼罩着天才的光环,他记忆力超群,所学诗文皆过目不忘。再加上父亲的培养教育,王安石逐渐成长为一个才华横溢、天赋异禀的才子。
17岁时,王安石的父亲王益调任江宁通判,阖家迁江宁(今南京)。王安石在江宁度过了青春时代,他在《忆昨诗示诸外弟》长诗中,叙述了他弱冠之年随父亲在江宁读书的情形。
在江宁,青年王安石立定了自己的人生志向,留下了激励自己的诗句“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大意是哪怕自己“才疏命贱”、能力不及,也要做一个堪与后稷、契等先贤思齐并立、对社会对百姓有担当的人。
22岁那年,王安石一举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了他的仕宦之路。与他人不同,王安石并没有挤破头地想留在京城,而是主动要求前往地方上锻炼。
在地方上,王安石访民情,察民意,不断地寻找和发现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本着百姓利益第一的原则,想尽办法去解决。
事实证明,王安石任地方官时的政绩非常突出。在鄞县当知县的时候,王安石已经成为东南这个地方自治的典范性人物,整个东南地区都要以他作为模范。
褒贬不一的变法
多年地方官的经历,让王安石看到了国家正处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困境。冗兵、冗官等问题,使得国家财政亏空严重,改革势在必行。
1068年,王安石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指出“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并勉励皇帝效法尧、舜,简明法制。
刚即位不久的宋神宗深以为然,设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并任命王安石为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
王安石变法历史故事浮雕
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然而,新法触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加上在它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反对新法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在变法的过程中,王安石经历了罢相风波。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新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
1076年,王安石长子王雱病故,王安石辞去宰相,从此隐居江宁,法令亦陆续被废止。到宋哲宗即位时,高太后垂帘听政,新法几乎全被废掉。
关于“王安石变法”,历史上一直褒贬不一。其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
但王安石变法之“急政”或“苛政”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引起了激烈的“党争”,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晚年时隐退著说
1077年.王安石回到江宁,过着隐居式的生活。他在在江宁府城东的白圹,建造了一座“仅避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的住宅。
这一时期,王安石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诗作,其中要数这首《梅花》最具影响力:“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梅花独特的外形,同时也把梅花高尚的品格展现的淋漓尽致。因被罢相而隐居,王安石肯定是心灰意冷的,当他看到梅花傲雪而开时,像极了孤独自持的自己。
王安石用梅花吐露心声,即使自己陷入艰难苦痛之中,依然不改心中志向,一如梅花,凌寒独自开,坚持着自我。
图自图虫网
除此之外,王安石闭门著述,编写了文字训诂著作《字说》。他披览参考百家著作,旁征博引,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简要、深入地阐发和确定文字含义。60岁那年,《字说》书稿终于完成,得到彼时学界好评,并经朝廷颁之于学馆,成为学馆教学的必修科目。
或许是在政治上表现的太多抢眼,让人反而忽视了王安石在文学上的才华与成就。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1086年,65岁的王安石溘然病逝,安眠在钟山之麓,走完他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
来源: 《南京大观》 、央视新闻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