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宝动物之褐马鸡
发布时间:点击量:84

中国地大物博,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在鸟类里,有一名贵之鸟,可谓国宝级物种,在国际上与大熊猫齐名,名为褐马鸡。它被誉为“东方宝石”,我国多代王朝以其尾羽为冠饰,中国鸟类学会更以它的图案设计会标。



褐马鸡(图自图虫网)


褐马鸡,别名角鸡、黑雉,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马鸡属,为我国特产珍稀鸟类,分布范围小,仅见于山西、河北、陕西和北京等地。因数量稀少、濒临灭绝,褐马鸡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东方神鸟


古时,褐马鸡被称为“鹖”,有刚毅、勇猛之象征意象。


春秋时期,《禽经》曾记载:“鹖,毅鸟也。毅不知死。”三国时期,诗人曹植为之作赋,赞美它勇猛刚烈的习性和宁死不屈的士风,并在序中写道:“鹖之为禽猛气,其斗终无胜负,期于必死,遂赋之焉。”


明末,张自烈在其所撰的字书《正字通》中曰:“‘鹖’,鸟名,色黄黑而褐,首有毛角,有冠,性爱侪党,有被侵者,往赴斗,虽死不置。”清朝,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亦对鹖有着高度评价:“勇雉也,其斗时,一死乃止。”


可见,在古人心中,褐马鸡是骁勇善战的斗士。故而,历代帝王常以褐马鸡的尾羽装饰武将的帽盔,称为“冠”,用来激励将士。这种制度沿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时期,官员的顶戴上还留有褐马鸡的尾羽作为装饰。



褐马鸡(图自图虫网)


近代以后,褐马鸡的尾羽仍被视为名贵装饰品,在国内外价格高昂。在这种环境影响下,褐马鸡开始成为人类乱捕滥猎的对象。20世纪60年代,曾有人一个月捕杀300余只褐马鸡。


同时,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褐马鸡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1988年,中国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大规模猎杀褐马鸡的现象得以遏止。此后,我国陆续开展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保护野生动物等多项工程,加强宣传教育,建立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的栖息地得以逐渐恢复,数量不断增加。


目前,褐马鸡主要分布于中国山西西北部以及吕梁山地区、河北西北部小五台山、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等少数山区,野生数量接近1.8万只。


气质非凡


褐马鸡体长在80110厘米左右,重约35公斤,雄性略重于雌性,是鸟类家族中体型较大的类群。


褐马鸡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色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其眼睛下方有一白色颈圈,两簇雪白的绒毛突出于脑后,宛若一对白犄角,好生漂亮。


当然,褐马鸡最引人瞩目的还是那靓丽的尾羽。尾羽共有22片,长羽呈双排列,主体为银白色,末端转为黑色且带有紫蓝色光泽。中央有两对特别长而且很大的羽毛,羽支下垂,披散时像马尾,被称为“马鸡翎”。当整个尾羽向后翘起时,形似竖琴,尽显美艳富贵之气。


褐马鸡视觉和听觉极为灵敏,叫声洪亮,警觉性很强。它们双腿强壮有力,相比飞行,更擅长奔走。


褐马鸡主要在地面活动,尤其喜欢林间空地或林缘草地,晚上多栖息于松树或桦树上,活动场所和栖息地较为固定。


褐马鸡每天活动的多数时间都用于觅食。它们以乔木、灌木和草木植物的叶、嫩茎、幼芽、花蕾、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动物性食物,是鸟类中少见的杂食性鸟类。



褐马鸡(图自图虫网)


每年除46月的繁殖期外,褐马鸡常成群活动。特别在冬季时,为解决温饱问题并防御天敌侵害,褐马鸡会选择群体活动。有时集群成员多达30余只,群体中会有首鸡,专门负责唤醒群鸡、发出下树信号、带路觅食、警戒等。


此外,褐马鸡还热衷沙浴。褐马鸡在沙浴时通常会选择向阳避风的缓坡、陈旧蚁巢等土质疏松、含沙性大的地方,从而利用外界环境调节体内温度,隐蔽休息,以达到消除疲劳、清洁体羽污物和体外寄生虫的作用。


千百年来,褐马鸡一直以雄劲的姿态和勇毅的性情鼓舞着炎黄子孙,激励人们勇敢前行。今时今日,我们更需一同携手保护它们,让褐马鸡及其精神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来源: 北京科普网 中国鸟类志 中国数字科技馆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