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文化之良渚文化
发布时间:点击量:17

2022年7月6日,老虎岭遗址公园开放,标志着良渚古城的“最后一块展板”被补齐,它与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瑶山遗址公园一起,构成良渚古城世界遗产价值的完整展示体系。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古城遗址,展现的是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间的良渚文化。这一文化被认为是东亚最早的国家形态,实证了五千年中华文明。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图自图虫网)


世界遗产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其发现与良渚人施昕更有着莫大的关系。


1936年,就职于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在家乡良渚镇一带进行调查,发现了以黑陶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十余处。


次年四月,施昕更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了《杭县第二区远古文化遗址试掘简录》。这是刊登时间最早、叙述最完整的有关良渚遗址的专论,施昕更由此成为良渚遗址的第一个发现者。


1959年,依照惯例,考古界泰斗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


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使人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是第一次在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礼器,将长期被视为“周汉古玉”的玉器放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年代坐标中。


此后,考古专家又相继发掘了反山、瑶山、庙前、汇观山、莫角山、塘山等遗址,发现有祭坛、大型礼仪址、防洪遗迹、贵族大墓等,其等级之高、规模之宏大、遗迹之丰富,世所罕见。


2007年,考古专家又在莫角山遗址的四周发现了一圈环绕的城墙。这一发现不仅将良渚遗址的考古研究推进至都邑考古阶段,更成为继良渚遗址首次发现、良渚文化正式命名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它以实物证据确立了良渚文明的存在。



良渚遗址中的墓葬(图自图虫网)


2009年,考古专家还在良渚古城西北山间发现了高坝系统及其溢洪道。2011年开始,利用遥感技术发现了平原低坝,从而揭示出良渚水利系统的完整结构,逐步形成对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整体认识。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


国家雏形


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良渚古城为三重向心式布局,位于中心的是莫角山宫殿区,宫殿区外围是内城和外城。整体布局与后世“宫城、皇城、郭城”的都城结构相似,是中国早期都城规划营建的典范。


良渚古城是一座水城,城内的河道总长度达32公里,多为人工河道。有的河道出土了大量石器、木器、玉器坯料以及护岸木桩等,推测河道两侧原来存在手工业作坊。


古城的内城由四面城墙围合,城墙周长近6000米,现存较好的地段相对高度约4米,一般残高约2米。城墙共有9座城门,包括8座水城门和1座陆城门。唯一的陆城门位于南城墙中部,由东、中、西3座独立的台基和4座门道组成。


宫殿区居于古城中央,地势最为高敞,借助土丘坡地堆筑成高于地表10多米的大型台地。台地上还有三个小的土墩,南为乌龟山,北为小莫角山,东为大莫角山。台地上发现有大型粮仓以及大片的夯筑基址和大型柱洞遗迹,是良渚时期最高统治者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宫殿区不远处是良渚文化区内发现的最高等级墓地,被称为“反山王陵”。考古人员在6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出排列有序的11座良渚文化大墓,随葬品包括玉、石、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组)。



良渚古城遗址中的大莫角山(图自图虫网)


良渚古城外围的大型水利系统由山前长堤、谷口高坝和平原低坝组成,形成13平方公里的储水面,库容量可达4500万立方米。这一水利系统,一方面可以预防洪水,另一方面可以起到调水、灌溉和运输等作用。


无论是城市体系的复杂性,建筑的巨大工程量,亦或是高等级墓葬的发现,都能证明良渚时期已经出现统一的信仰和森严的社会等级分化。


如今,学术界普遍认为,良渚已进入早期国家社会。


玉器文化


玉器,是良渚文化最为重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代表,反映了以神权为纽带的文明模式,主要用来祭神,并作为权力与身份的象征。玉器的种类有琮、璧、钺、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玉璜等。


在良渚的玉文化中,玉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由实用的石钺演变而来。一套完整的玉钺由钺身、钺杖、钺瑁(杖冠饰)、钺镦(杖端饰)组成,装饰有神人兽面纹等图案。玉钺数量最少,级别也最高,仅极少数的大墓有玉钺陪葬,且一座墓仅一件。


玉琮是良渚先民创造的祭祀重器,有固定的纹饰和器形,在各类玉器中体积最大,堪称良渚文化最典型的器物。反山12号墓出土的 “玉琮王”,高8.8厘米、重6.5公斤,其表面的神人兽面纹线条细如发丝,最细处仅0. 毫米,生动地刻画了神人头戴羽冠、骑跨神兽的形象。



良渚遗址中出土的玉琮(图自图虫网)


玉璧是良渚文化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玉器。有学者认为,良渚玉璧以量取胜,应是财富的象征。在墓葬中,除了一两件位于墓主胸腹部位的玉璧制作精良外,大多数的璧以叠放的形式位于墓主脚端部位。


五千年岁月如流水汨汨而去,良渚遗址早已难觅当年的辉煌,但它所创造的物质成就和精神内涵通过各种方式融入了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如春风化雨,如甘霖润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来源: 央广网 中国民族报 人民网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