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民间故事之鲁班学艺
发布时间:点击量:395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化艺术形式,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朴素愿望和美好期许。

 

从神话传说到历史趣闻,我国民间故事主题丰富、类型多样、无所不包。通过了解和学习民间故事,我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乐趣,还可以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感悟到别样的文学魅力。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班学艺》的故事,一同体会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和匠心独运。

 

鲁班(图自图虫网)

 

学艺传说

 

相传,鲁班年轻时一心向学,决意去终南山向隐居的木匠祖师学艺。

 

他拜别父母,扬鞭策马,十日能赶三千里路。遇高山,他披荆斩棘;遇大河,他牵马上船。就这样,十日复十日,鲁班走了十万八千里,终于寻到了木匠祖师。

 

鲁班跪地而拜,请求老师傅传授技艺。老师傅连考几题,鲁班对答如流,遂收其为徒。

 

老师傅说道:“要向我学艺,就把这些木匠工具修理好。”鲁班听闻,片刻不歇,磨了七天七夜,把尘封已久的斧子、长锯、凿子磨得又快又光又亮。

 

老师傅见状,先让他用锯将门前的大树锯倒,又让他用斧将大树砍成大柁,后让他用凿将大柁凿出二千四百个眼子,方的、圆的、三棱的、扁的各六百个。

 

鲁班木工技艺精湛(图自图虫网)

 

鲁班撸起袖子足足干了三十六个白天和三十六个黑夜,成功完成任务。老师傅十分满意,将鲁班领到屋里,里面摆着各式各样的模型,有楼阁桥塔,也有椅凳箱柜,工艺精致。

 

老师傅笑着说:“你把这些模型拆下来再安上,每个模型都要拆一遍,安一遍,自己专心学,手艺就学好了。”

 

从此,鲁班每日饭也顾不得吃,觉也顾不得睡,把所有模型来来回回拆安三遍,整整苦学三年,将所有手艺都学会了。

 

老师傅为了试试他学得如何,便把模型全部毁掉,让他重新制作。鲁班凭着牢固的记忆,每件都造得跟原来一模一样。老师傅接着提出许多新的样式让他制作,鲁班细心琢磨,很快就按要求做出来了。

 

自此,鲁班技艺学成,拜别老师傅,含泪下山。他拿着赐予的工具,给人们建造桥梁、房屋、家具,留下了诸多动人的故事。

 

深远影响

 

历史上的鲁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又称鲁盘、鲁般,为战国时期鲁国人。

 

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自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据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曲尺、锯子、墨斗、刨子等工具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工具极大地解放了劳动人民的双手,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生活面貌。

 

此外,古代兵器如云梯、钩强,农业机具如石磨、碾子,相传亦是鲁班所造。

 

其中,云梯是一种古代用于攀越城墙的用具。《墨子·公输》曾记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钩强则用于水战,可钩住或阻碍敌方战船。《荆楚岁时记》曾描绘:“公输子游楚,为舟戏,其退则钩之,进则强之,名钩强,遂以败越。”

 

鲁班奖(图自图虫网)

 

人们为了纪念鲁班,尊称他为中国土木工匠的始祖。如今,鲁班对现代社会的生活、建筑、文学等仍具有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

 

明代的《鲁班经》是一部民间木工专用书,记录了一般房舍、楼阁、钟楼、宝塔等建筑的工艺技术,流传广泛,现有多个版本,为后世研究古代建筑、工程实践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1987年,中国建筑业联合会设立“建筑工程鲁班奖”。后来,该奖与国家优质工程类奖合并,定名为“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现已是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颁发的最高荣誉奖。

 

现代成语“班门弄斧”,亦与鲁班有关,意为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实际上,两千余年来,人们常将古代劳动人民集体的创造和发明集于鲁班一人身上。因此,鲁班学习和发明的故事,也可以看作是劳动人民成长和创造的故事。

 

“悦”读《鲁班学艺》,让我们学习继承鲁班勤奋、智慧、执着的匠心精神,在不同领域里追求卓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来源: 中国民间故事选 每日科技网 中国新闻网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