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宝藏博物馆之上海博物馆
发布时间:点击量:33

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矗立着一座方形基座与圆形放射型穹顶相结合的建筑。从远处眺望,整座建筑犹如一尊放大有耳的青铜器;若从高处俯视,屋顶平面又恰似一面巨大的汉代铜镜。


这座古朴浑厚的建筑就是上海博物馆,它以中国古代艺术品为收藏、展览和研究重点,有“文物界半壁江山”的美誉。



上海博物馆(图自图虫网)


艰难初创


上海博物馆成立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号的跑马总会,是首批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在创立初期,馆内的陈列体系便遵循时间脉络精心构建,从悠远的史前时代起笔,历经秦汉的雄浑、宋元的雅致、明清的繁盛,一路延展至风云变幻的近代,完整勾勒出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


1959年,上海博物馆迁至河南南路16号的原中汇大厦,馆舍面积有所扩大,展览规模和馆藏数量逐步增加。此时的陈列体系也完成了一次重要转变——从原先按朝代划分的模式,调整为以历史发展阶段为脉络,具体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近现代几个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馆舍已无法满足博物馆发展的需求。1993年8月,上海博物馆新馆在人民广场开工建设,并于1996年10 月正式对外开放。


新馆落成后,陈列体系迎来了根本性革新。此次调整以文物门类为划分依据,精心设置了青铜、雕塑、陶瓷、绘画、书法、玉器、钱币、家具、印章及少数民族工艺等一系列专题展览。


2024年,上海博物馆东馆全面建成开放。东馆以“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为定位,设有青铜馆、书法馆、绘画馆、印章馆、陶瓷馆、货币馆、雕塑馆、玉器馆8个常设展厅,致力于打造“世界看中国”的重要文化窗口,以及彰显人民城市特质的文化“会客厅”。


与其他博物馆不同,收藏家的捐赠在上海博物馆馆藏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潘达于女士捐赠的大克鼎(图自上海博物馆官网)


1951年,潘达于女士捐赠了西周时期的大盂鼎和大克鼎,这两件国之重器为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奠定坚实基础;顾氏家族捐赠“过云楼”所藏书画393件,为历代书法馆和历代绘画馆增色不少;胡惠春捐赠各类瓷器343件,这些瓷器时间跨度长、品类丰富,能系统展现中国陶瓷发展脉络……


正是这些收藏家的无私奉献,让上海博物馆的馆藏体系更加完善、珍品更加富集,也让珍贵文物有了理想归宿。


门类齐全


目前,上海博物馆藏文物102万余件,珍贵文物14.5万余件,文物收藏包括33个门类,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代表物证,是全球收藏中国古代艺术门类最齐全的博物馆之一。


古代青铜馆是上海博物馆最具特色的展馆之一,这里汇聚了从商代到战国时期的大量青铜珍品。无论是用于祭祀的礼器,还是用于战争的兵器,亦或是日常使用的乐器,都展现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古代陶瓷馆系统地展示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到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再到东汉时期的成熟青瓷,以及唐宋时期的名窑瓷器,直至元明清时期的青花、五彩、粉彩等瓷器,种类繁多,琳琅满目。通过这些瓷器,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陶瓷从简单粗糙到精美绝伦的发展轨迹,感受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工艺特点。


历代书法馆收藏了大量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王羲之、怀素、王安石、赵孟頫、董其昌等名家的书法真迹,字体各异,风格多样,或端庄秀丽,或雄浑大气,或飘逸洒脱,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历代绘画馆则汇集了从五代徐熙的《雪竹图轴》,到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卷》,再到宋元明清各大家的山水、人物、花鸟画,每一幅作品都意境深远,笔墨精湛,让观众领略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博大精深。



商鞅方升(图自上海博物馆官网)


古代玉器馆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玉器精品,有璧、琮、圭、璋等礼器,也有佩饰、器皿等实用器。这些玉器质地温润,雕工精细,纹饰精美,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琢玉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除此之外,历代钱币馆以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历程为线索,集中展现了中国货币发生、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概貌;明清家具馆展出明清时代中国家具精品100多件,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家具制作工艺的鼎盛面貌和艺术风格。


璀璨珍宝


上海博物馆馆藏丰富,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不妨通过几件代表性的国宝级藏品,一同领略其深厚的馆藏底蕴。


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铜重器,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鼎腹内壁铸有铭文290字,记载了作器者“克”受周天子赏赐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大克鼎造型庄重典雅,纹饰精美华丽,腹部饰有三组兽面纹,颈部饰有窃曲纹,足部饰有兽面纹,与大盂鼎、毛公鼎被誉为“海内青铜器三宝”。


相比于鼎的庄严厚重,“牺尊”造型更为生动活泼。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牺尊”铸造于春秋晚期,呈水牛形,集盛酒与温酒的功能于一体。其造型与纹饰融合了中原礼制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元素:水牛形态源自中原农耕文明,而颈部浮雕的虎、犀等猛兽则带有北方草原艺术的粗犷风格,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在众多纹饰繁丽的青铜器中,有一个“方盒子”体积不大、样貌普通,却被单独陈列在一个展柜中。它就是被禁止出国展览的一级文物、“商鞅变法”的唯一一件遗物——商鞅方升。商鞅方升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标准量器,器壁刻有铭文,记载了商鞅变法时统一度量衡的史实,是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演变的重要实物见证。


《苦筍帖》是中唐著名草书家怀素传世作品中唯一被公认为真迹的名作。怀素以草书闻名于世,其书法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苦笋帖》虽只有寥寥14字,但字体连绵不断,气势磅礴,线条流畅飘逸,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图自上海博物馆官网)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造型丰满秀挺,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既轻巧灵动而又不失稳重。粉彩是清朝雍正彩瓷最著名的品种之一,粉彩蝠桃纹瓷器以盘类居多,在橄榄瓶上极为罕见。因此,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乃存世孤品,堪称绝世宝瓶。


如今,这些国宝级藏品静静陈列于上海博物馆中,诉说着古代匠人的智慧、帝王的审美与民族的记忆,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的文化桥梁。


 

 

来源: 中国建设报 澎湃新闻 上海博物馆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