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南京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点击量:112

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清)王士祯


十几年前,当年明月在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中对王阳明极力推崇,称其为“圣人”,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五百年来王阳明》,极力将这位先哲推到大众面前。王阳明自此火了。



王阳明肖像轴(明 蔡世新)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因自号阳明子,世人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阳明非但精通文史,而且善于统兵作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全能大儒。他所开创的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 “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也是近五百多年来,最神奇的人生大智慧。后人将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 “儒家四圣”。


观其一生, 1510-1516 年期间,王阳明断断续续有3年的时间生活在南京。这段时间是他政治生涯由落而起的转折,也是他心学思想走向成熟的关键。当时南京为留都,各机构官员与京师品级相同而定员较少,较为清闲。王阳明在职事之暇,一面授徒讲学,一面游山玩水,在南京留下了不少关于他的交游与学术印迹。


撰文作记


正德九年(1514)五月,恰逢府尹白辅之和府丞赵时宪重修应天府学(即明初南京太学,故址在今四牌楼东南大学一带)告竣,王阳明应邀撰写《应天府重修儒学记》。文中王阳明指出重修府学是官府的职责,读书人的使命则在于学为圣贤,并在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圣贤之学,心学也,以期让阳明心学在东南教本的应天儒学中形成更大影响。


正德十年(1515),一位秀才详细记录了六合县重修县学的经过,并请王阳明为之作记。王阳明觉得六合之民争相效力,在于官员能以诚意打动百姓,而诚意正是心学中修身功夫的首要环节,于是他在记文中感叹甚哉!民之易以诚感也,劝谏统治者应当明明德、亲民,以诚治国。既盛赞了六合官民,又传播了心学理念。


金陵留诗



阅江楼(图自图虫网)


扫石焚香任意眠,醒来时有客谈玄。松风不用蒲葵扇,坐对青崖百丈泉。闲适的南都生活让王阳明有更多的时光去登临这里的山水楼台,并留下许多诗篇。


正德十年(1515)正月,王阳明游鸡鸣寺,登凭虚阁。八月陪游狮子山,登阅江楼故址凭吊。王阳明登高望远,触景生情;凭吊故址,谈古论今。望远每来成久坐,伤时有涕恨无能。”“百年未有涓埃报,白发今朝又几茎?最耐人寻味的要数他的《登阅江楼》:绝顶楼荒旧有名,高皇曾此驻龙旌。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山色古今余王气,江流天地变秋声。登临授简谁能赋?千古新亭一怆情!


正德十一年(1516),二月游清凉山,三月游牛首山,八月于龙江关离别南都,皆有诗唱酬。风尘渐觉初心负,丘壑真于野性宜。”“无补涓埃愧圣朝,漫将投笔拟班超。


心学历练



知行合一(图自图虫网)


南京时期是王阳明在政治上升期,同时也是他在思想上不断成熟、影响不断扩大的重要时期。从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开始倡导“知行合一”,再到晚年讲“致良知”,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这个发展时期与他在政治上的上升期重合,都是在南京完成。


明朝中后期,程朱理学虽仍是官方正统学说,却被抽去了精神,成为只当敲门砖用的记诵之学。程朱理学提倡“格物致知”,即:终极真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要寻求真理,就要到外部世界寻找。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最后会由量变到质变,豁然开朗。王阳明却认为寻求真理要回到自己的内心。把内心的真理挖掘出来,再扩充到万物之中,去影响别人和社会,这就是“致良知”。程朱理学要求向外,王向明强调回归内心,路径正好相反。


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的另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如何看待“知”和“行”的问题。程朱理学认为“知”和“行”虽然有联系,但两者是不同的,而且往往强调先知后行,王阳明反对将“知”和“行”分离,认为要“知行合一”。


然而,由此引来的各种不解和误解,使他不断补缀思维的漏洞,修正自己的见解。重新被起用后在南京的日子,无疑更有利于他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学问宗旨。


做为有明一代气节、功业、文章第一人,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皆备的“三不朽”之人。时代机遇造就了他,更是乐于实践、敢于实践、善于实践的品格和行动成就了他,这也正是现代人所须具备的品质。


 

 

来源: 金陵晚报、南报网、南京日报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