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石窟艺术之榆林窟
发布时间:点击量:122

在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深处,敦煌莫高窟凭借流光溢彩的壁画与栩栩如生的彩塑,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化瑰宝。


然而,距离莫高窟170余公里的瓜州境内,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始终带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温婉气质,静静藏于榆林河峡谷的崖壁间。


这座低调的石窟在表现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上与莫高窟一脉相承,只是少了几分喧嚣,多了些许岁月沉淀的静谧之美。



榆林窟(图自图虫网)


姐妹洞窟


榆林窟,又名万佛峡,开凿在榆林河峡谷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这里既有峡谷的雄奇险峻,又有流水的温润灵动,造就了兼具壮丽与秀美的自然景观。早在八百年前的西夏时期,就有人在榆林窟的墙壁上题咏,盛赞此地“山谷内,甘水长流,树木稠林。白日圣香烟起,夜后明灯出现,本是修行之界”。


由于史料文献的缺失,榆林窟具体的开创年代已无从考证,但从洞窟形制及供养人题记,大致可推溯至隋唐以前。榆林窟与莫高窟在窟形、彩塑、壁画方面有着高度相似,同属敦煌艺术系统,因而又被称为莫高窟的“姊妹窟”。


唐代是榆林窟建造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共开凿洞窟十四个,目前仅第25窟保存完整。该窟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带着唐代典型的丰腴圆润之美;独创的兰叶描笔法笔触大胆泼辣,时而纤细灵动,时而浑厚有力,将开元盛世的繁华盛景与昂扬气度,定格在了斑驳的石壁之上。


及至五代、宋初,曹氏家族统治榆林窟所在的瓜、沙等州达百余年。在他们的推动下,榆林窟又一次迎来了兴建热潮——现存的榆林窟洞窟中,有23个为这一时期兴建或重修,数量占全部洞窟的一半以上。



第14窟内景(图自敦煌研究院官网)


西夏与蒙元时期,党项羌、蒙古族先后占据瓜、沙二州。这两个政权的统治阶级都推崇佛教,榆林窟也因此迎来最后的大发展阶段,共兴建和重建洞窟16个,出现了水月观音、密宗曼陀罗等前代少见的题材。


至此,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回鹘、元、清各代的不断建造与重修,榆林窟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规模:现存洞窟43个,壁画总面积约5200平方米,彩塑270余身。从佛教故事到世俗生活,从山水景致到民族风情,洞窟内的内容包罗万象、十分丰富。


绝美壁画


榆林窟的艺术核心在于绝美壁画。这里的壁画题材丰富、技法精湛、色彩绚丽,是对莫高窟壁画的精妙补充,共同构筑起敦煌艺术的宏伟版图。


第25窟开凿于中唐时期,窟内壁画内容之丰富、线条之工细、颜色之亮丽,堪称敦煌壁画之冠。北壁的《弥勒经变》按三段式构图,将弥勒世界整体放置在一幅庞大的青绿山水画中,画中包含了浅绛山水、水墨山水和花鸟画等诸多艺术的雏形,在早期中国画中占有重要地位。


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用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表现西方极乐世界。下部一组乐队专心致志地演奏音乐,经变中间的舞伎体形丰满,巾带飞旋,挥臂击鼓而舞,节奏欢快激扬,表情和动态刻画得细致入微。


始建于西夏中晚期的第3窟,洞窟内容和形制独具一格,是榆林窟西夏时期的代表性洞窟之一。东壁南侧的《千手观音》壁画绘有108种224件物品,包括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兵器、乐器、生活用具、花卉、水果等。这些图像是考察西夏社会经济的珍贵资料,“冶铁图”“酿酒图”“牛耕图”等真实地描绘了西夏时期生产、生活场景,有很高的史实价值。


第2窟的两幅水月观音,线描精湛,用彩清雅,构图新颖,意境深远。绘画者将人物形象与山水景物完美结合,用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佛教内容和哲理,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这在印度佛教艺术中是无法看到的。



第3窟壁画(图自敦煌研究院官网)


除此之外,在第2、3、29窟分别发现了四幅《玄奘取经图》壁画,其中最早的一幅比《西游记》成书早近400年。通过对四幅图的细节差异比对,可以梳理出玄奘取经故事的嬗变过程,这是还原玄奘真实历史形象和解答中国人“大圣情结”的文物铁证,堪称旷世精品。


恢弘悠远的佛国世界、高贵神秘的水月观音、灵动欲仙的乐舞飞天、大气磅礴的水墨山水……戈壁深处的榆林石窟,是开凿在崖壁上的不朽传奇,默默无闻,却别有洞天。

 

 

来源: 敦煌研究院 中国甘肃网 澎湃新闻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