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苏辙
发布时间:点击量:306

提及三苏,且不论旷世奇才的苏轼,苏洵至少也有苏老泉, 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美名。而苏辙,你可能只会想到他是大文豪苏轼的弟弟,以暖男的形象活跃于各类短视频中。


事实上,且不论苏辙著述经、史、子、集动辄百八十卷的勤奋;也不说他朝堂上进退起伏、政绩颇佳的能力手腕;单是他为人处事的一点真心、几分暖意,就让人望尘莫及。


苏辙画像(图自《晚笑堂画传》)


横冲直撞的少年时代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洵携二子苏轼、苏辙赴开封参加礼部会试,没想到二子竟同科及第,一时为京城传为佳话。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的都城星光熠熠,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此时都在开封。


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宋仁宗拟在八月举行制科考试。对于天下学子来说,制科考试无疑是走上仕途的关键一战,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苏辙不幸染病,眼看就要错过八月的制科考试了。没想到,接下来的剧情却出现了巨大转机。


宋李方叔《师友谈记》曾记载相国韩魏公知之,辄奏上,曰:今岁召制科,诸士为苏轼、苏辙最有声望,今闻苏辙偶病,未可试。如此人兄弟中一人不得就试,甚非众望,欲展限以俟。上许之。一场最高级别的考试,居然因为苏辙的生病而推迟了。


三苏像(图自图虫网)


嘉佑六年的这次制科考试,策问标题指定为《御试制科策》。苏轼与苏辙兄弟的答卷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其中,苏轼的《御试制科策》诞生了成语朝成夕毁,而苏辙的《御试制科策》则更家喻户晓。


制科考试结束后,苏轼和苏辙谈论起这次的考题,表示自己这次策论直言当世之故,无所委曲。 可是他没想到弟弟苏辙,写得更痛快,更激进,更大胆。在文章中,苏辙将矛头直指宋仁宗,批评当朝皇帝沉湎于酒,荒耽于色,晚朝早罢,早寝晏起,大臣不得尽言,小臣不得极谏。左右前后惟妇人是侍,法度正直之言不留于心,而惟妇言是听。不但如此,还拿历史上有名的六位昏君与他一同类比。


很多人觉得苏辙要凉凉了。好在,仁宗之仁不是吹出来的,他非但没有将苏辙治罪,还说:“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 最终,在覆考官司马光和三司使蔡襄的力保下,苏辙在制科考试中高中,不久后便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


情比金坚的兄弟之情


可能考场一路绿灯的兄弟俩,耗费了太多的人生运气,所以在官场仕途中,哥俩才会一再遭遇红灯。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先后颁布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等法令,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改变着北宋王朝。


苏轼、苏辙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们的欧阳修在内,因为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而一直坚持自己意见的苏轼、苏辙,也越来越不容于朝廷。


苏辙对变法非常不满,给宋神宗写了一封奏章《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结果宋神宗改革的决心很坚决。苏辙知道无力改变,主动请求外放。同一时刻,兄长苏轼也因乌台诗案被押解入京进了御史台。苏辙得到消息后,倾尽全力,想办法营救,向宋神宗上疏一篇《为兄轼下狱上书》,言辞恳切地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换哥哥一张保命符。


苏辙对待苏轼的这片真心,日月可鉴。因此,苏辙的名、字,总是不间断地出现在哥哥的各种作品中。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苏轼的诗词中,光是题目带着 “子由” 的,如示子由、和子由、答子由、怀子由等等,就足有 100 多首。在那篇令 “余词尽废” 的《水调歌头》中,苏轼更是在开篇就写明: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三苏坟(图自图虫网)


苏轼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带着家属一起投奔了小叔。哥哥一大家子,加上自家的众多儿女,苏辙成了德高望重的大家长,他选择任职一个闲官,自号 “颍滨遗老”,闭门谢客,一边打理家族,一边潜心著作。


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逝世。原拟葬苏辙于眉州祖茔,但后来仍葬于郏县小峨眉山苏轼墓旁。他一直守护着哥哥的墓,死后也葬在他的身边,实现了兄弟俩早年夜雨对床,长叙此生的誓言。

 

 

来源: 央视新闻、新华网、人民网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