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古人总是对“杨柳”情有独钟,常常用它来描摹水乡山村、田园诗画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在南京江宁,就有一处缘水而建的杨柳村,湖光山色之间,一座座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高门深宅掩映其中。这里坐落着南京地区民用建筑中历史最久、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住宅建筑群——杨柳村古建筑群。
杨柳村古建筑群(图自金陵学堂)
千年古村
杨柳村地处上秦淮河平原腹地,上游为著名的湖熟古镇,下游是方山,南达秣陵关,北通石头津,交通运输极为便利。
整个村子依山傍水,前临碧波荡漾的杨柳湖,背靠郁郁葱葱的马场山,江南水乡的诗意便在这山水之间铺陈而开。虽然没有金陵城的绮丽多姿,却多了一份“素颜”的质朴清秀。
在古县志中,杨柳村又名阳留、刘阳、阳刘、羊留等,最早得名可溯源至宋代的“阳刘村”。据宋代地理学著作《太平寰宇记》记载:“阳刘湖,在县东南六十里,周回三十里。其湖建龙都埭,在阳刘村前,故名之”。
历史上,杨柳村分为中杨柳、前杨柳和后杨柳三个自然村。按建成年代分,中杨柳年代最久,建于明代早、中期,后毁于战火;前杨柳次之,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后杨柳最晚,为清代咸丰以后所建。
杨柳村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图自金陵学堂)
现存的古建筑群实则是前杨柳的建筑,由明代朱孔阳及其后人所建。据《朱氏宗谱》记载:“始祖明二公由南渡卜居句容县新昌桥之陡门口村,至七世孔阳公分支江宁县龙都镇之杨留村,今名杨柳村。”
就这样,朱氏在杨柳村落户繁衍,家业日趋壮大,至今已有16代400余年。
百年民居
杨柳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在清康乾年间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形成36处成规模的宅院,各以“堂”命名,是为36堂。现存较为完整的宅院有17个,共有37进、366间,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
这些宅院均为多进穿堂式高墙深院,一般为3至5进,最多的如“翼善堂”有7进、18道门槛。宅院间闾巷相连,青石铺路,素有“青石墁地石门楼,走进杨柳不沾泥”的说法。
每处宅院采用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在中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及住房,左右纵轴线上布置有客厅、书房、次要住房和厨房、杂屋等,形成中、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群体。
这种在中轴线上不断延伸建造房屋的做法,源于中国家族制度特有的等级观念。庭院深深深几许,在这朴素恬然的深院幽庭中,数百年的历史皆化为了檐下的晴雨风霜。
高大精美的门楼是宅院必有的建筑,一般置于第二进前的天井处,背南朝北。门楼上镌刻有治家、修身方面的四字格言,如“缓步凝思”“出耕入读”等;门周为砖石雕刻,饰以人物、花卉、鸟兽等精美图案,雕刻古朴精细,形态逼真。
杨柳村建筑深受徽派建筑的影响(图自金陵学堂)
门楼后为宅院厅堂,内部根据不同需要,用隔扇、屏门等自由分隔。厅堂上部天花除采用“望砖”之外,还做成各种形式的“轩”,精巧美观,富于变化。
有的宅院的后部住房为二层建筑,楼上有复道悬廊,宛转相通,并在各组之间设置连通前后的“备弄”(夹道),兼具巡逻和防火的作用,里面曲折回绕,走进去好似迷宫一般。
杨柳村古建筑群总体上受到了徽派建筑的影响,但空间更为疏朗通透,装修更加简洁大方。南京大学历史系周学鹰教授曾评价:“带有典型的南京地域特色,不像徽派建筑那么张扬,显得更内敛和书卷气。”
朱家大院
木窗棱、马头墙,庭院深深,水烟袅袅,杨柳村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处处深藏着古朴犹存的沧桑感。
信步走在村子的西边,有三间大宅并排,重门叠户,格外的显眼。这便是杨柳村古建筑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朱家大院”,相传是由清乾隆年间的金陵巨商、杨柳村人朱侯山为三个儿子所建。
朱家大院,又称“三堂上”,分别名为恩承堂、礼和堂、树德堂。三堂各立门户,有着各自的四进院落。同时,三堂又密不可分,不仅建筑连体建造,大门也共用一个,还有一条“百米长廊”,将第四进的院落相互贯通。也就是说,三堂之间实际上是一体的。想来朱侯山当年为三个儿子营造宅院时,欲借房屋传递“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望。
朱家大院的石雕、砖雕和木雕,堪称“三绝”。走进承恩堂主厅的天井,门楼上的砖雕虽已残缺,但仍可见其昔日的繁复精美。最上层的十几只仙鹤在祥云中飞翔,姿态各不相同;第二层雕刻着斗拱、龙凤以及牡丹,线条流畅生动;第三层是山水、亭台楼阁和人物,栩栩如生;第四层是花篮、笛子、宝剑等八仙的法器,寓意深远。
礼和堂(图自金陵学堂)
门下石雕的最底层是方形的须弥座,雕着缠枝纹,各个角是浅浮雕的竹节、钱纹和云纹,上面一层东侧雕有银锭和毛笔,西侧是如意吉祥纹,寓意“必定如意”。
正厅的梁架极尽木雕之能事,刘海戏金蟾、麻姑献寿等神话故事惟妙惟肖;钟鼎和牡丹等博古、花卉图案,富贵吉祥;檐下梁头的圆雕狮子,精工遒劲;滴檐板上方的回纹、卷草纹,工整玲珑……这些木构件位置较高,虽经岁月洗礼却毫发未损,弥足珍贵。
阳光透过花格窗,在地面印出拉长的如意纹。光影悄悄移动脚步,慢得难以察觉,时光就这样化身为日与夜,在杨柳村掠过了四百年,亦惊艳了世人四百年。
来源: 人文江苏 南京文旅 人民日报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