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是善伏,其鸣自呼。”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描述了有一种名叫“孟极”的奇兽,外形像豹子,花额头,白身子。
有学者考证,“孟极”指的就是雪豹。
雪豹是一种大型猫科动物,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是食物链中的顶级捕食者,也是高山生态系统和中亚山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旗舰物种。
雪豹有“雪山之王”的美誉(图自图虫网)
雪山之王
雪豹,又名“艾叶豹”“荷叶豹”,因常年生活在高山积雪地带,有“雪山之王”的美誉。200万年前,最早的雪豹出现于青藏高原地区。基因研究显示,它们与老虎的血缘关系比较近,而和同在亚洲分布的豹血缘关系较远。
现今,雪豹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等12个亚洲国家。它们的势力范围几乎与高海拔山脉完全吻合,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食肉动物之一。
我国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都有雪豹的栖息地。天山山脉、昆仑山脉……这些亚洲屋脊的冬季漫长而寒冷,雪豹的身体外形很好地适应了高寒山地环境。
首先,雪豹灰白色的毛皮颜色与高原上裸露的岩石融为一体,伏击猎物时很难被发现;其次,淡蓝色、灰色的眼球以及能够缩成一条细缝的瞳孔使雪豹能够适应高原刺眼的阳光和雪地的反光;再者,雪豹鼻腔较大,能在吸入更多氧气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暖化冷空气;最后,宽大厚实的脚掌有利于雪豹在积雪或满是碎石的地面行走。
雪豹有条粗壮有力的大尾巴(图自图虫网)
除此之外,雪豹还长着一条大得略有些“违和感”的尾巴,长度约是体长的四分之三,粗壮有力,是它们有别于其他豹属动物的标志性特征。这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既可以在睡觉时御寒,也有助于雪豹在崎岖山坡上保持平衡。
捕猎高手
雪豹的垂直活动范围很广,海拔2000至6000米的范围内都能生活。夏季,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线边缘是它们最爱光顾的地方,那里有它们喜欢的裸岩和高山草甸。到了冬季,它们的活动范围随猎物的迁徙下降到海拔2500米左右,常到高山灌丛和山地针叶林觅食。
和“家住”非洲的猎豹相比,雪豹更不挑食。岩羊、北山羊、盘羊等高原动物是它们的“主食”,高原兔、旱獭、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也在它们的“菜单”上。它们偶尔还会捕食雪鸡、虹雉等鸟类当“甜点”。
雪豹昼伏夜出,每天清晨和黄昏是其主要的吃饭和活动时间。它们的捕猎策略和大多数猫科动物类似,都采用隐蔽接近和快速偷袭的方式来捕食猎物。雪豹有出色的爆发、加速、急转和跳跃能力,能捕杀3倍于自身体重的猎物,是名副其实的顶尖捕食者。
伪装在雪中的雪豹准备突袭猎物(图自图虫网)
迫于生存环境的严酷气候,雪豹的繁殖与季节高度相关。它们必须在春季生下小豹,确保幼崽有足够的生长时间来面对下一个冬季。通常,雪豹在1至3月求偶交配,历经约3个月的孕期后,小雪豹在4至6月降生,每胎2至3只幼崽。生育的雌性雪豹会把巢穴选择在地形非常隐蔽的石缝或洞穴里,小雪豹断奶后开始跟着雌豹四处活动。
跟着妈妈的这段时间对小雪豹来说至关重要,它们开始观察和学习日后赖以生存的捕猎本领。一旦独立,小雪豹将会离开故土,穿越广袤的地带以寻求新的栖息地,这有助于避免近亲繁殖。
生存危机
高寒山地往往是一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人迹罕至但生态环境异常脆弱,任何来自人类或自然的扰动都可能导致下游的生灵受到影响。雪豹是食物链顶级物种,它们的生存状况能直接反映出生态系统的好坏,故又被人们称为“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
但和很多珍稀动物的境遇相似,偷猎者一直觊觎雪豹华美而优质的皮毛。目前,全世界现存的雪豹种群数量乐观估计有4500至7000只。中国境内的雪豹栖息地占全球六成,也是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约4500只。
为了保护这一稀有动物,我国制订了《中国雪豹保护行动计划》,并将其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名单中。通过开展雪豹调查监测和基础研究、科学编制各地域的雪豹保护规划、建立多种形式的保护地体系、加强执法机构能力建设、开展国际合作等措施,切实加大雪豹保护力度。
我国是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图自图虫网)
如今,我国在雪豹分布区建成138处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的规模和种类各不相同,构成最基本的雪豹保护监测网络。
正因为保护得当,雪豹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架设的红外相机中,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从濒危降为了易危。
来源: 林草中国 中国绿色时报 《环境与生活》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