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有林木装饰;亭台楼阁,有花鸟点缀;游人一步一景,可享山林之乐,得林泉之趣也。如此诗情画意之景观,尽在中国园林中。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奇观。历经漫长岁月的打磨,中国园林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打造了艺术与自然兼具、富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园林形式,其独到、精湛的艺术风格风靡全球,广受好评。
在一座座建筑富丽、气势宏伟的皇家园林之中,颐和园是现今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图自图虫网)
皇家宫苑
坐落于北京西郊的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前身为清漪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总面积约290公顷,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兴建完成的大型皇家宫苑。
北京的西郊地区有一燕山余脉与玉香山相靠,名为瓮山。瓮山脚下有一泉水汇聚而成的湖泊,在历史上先后有大泊湖、瓮山泊、西湖等称谓。
早在金贞元年,金主完颜亮在该地修建“金山行宫”。明弘治七年,瓮山的南坡建有圆静寺,后有明武宗在西湖边修建行宫,名为“好山园”......历代的寺庙修建、景观改善等活动,使得瓮山一带成为著名游览胜地。就连瓮山西湖都有比肩杭州西湖之势,享有“环湖十里为一郡之胜观”的美誉。
颐和园佛香阁景区(图自图虫网)
清乾隆十五年,乾隆帝为庆祝母后寿辰,欲要在瓮山西湖兴建清漪园。他先后修整了玉泉山一带的泉眼和水道,并开拓、疏浚西湖,以提供农田灌溉和园林用水。与此同时,乾隆帝还将西湖正式更名为昆明湖,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
清乾隆二十九年,耗银480余万两的清漪园终于落成。清漪园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并吸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模仿其他著名的山水名胜而建,整体的建筑和装饰绘画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烧毁,损坏严重。随后,慈禧太后下令重建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
新中国成立后,几经修缮,颐和园陆续复建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颐和园博物馆、耕织图等重要景区。
颐和园苏州街景区(图自图虫网)
1961年,颐和园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成为世界文明的有力象征。
建筑特色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既继承了我国历代皇家园林恢宏富丽的传统,又大量汲取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菁华,在掇山理水、建筑布局及借景效果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极为清晰明了,可分为前山前湖、后山后湖和宫殿区三大块。前山前湖主要由万寿山南部山体、佛香阁建筑群以及昆明湖所构成;后山后湖包括万寿山北部山体、大型佛寺建筑群以及一条从昆明湖延伸到山北的千米长河;宫殿区在万寿山的东南面,早期它的面积并不大,慈禧太后重修时大大增加了该区的建筑比重。
颐和园(图自图虫网)
在造园手法上,颐和园追求自然、因地制宜,形成了局部各有层次、整体画面和谐的艺术风格。
首先,颐和园以轴线的巧妙设计来体现整体的秩序感。一条主轴线在前山,从佛香阁向南、向下直到湖边;另一条主轴线在后山,从须弥灵境向北延伸到北宫门。两条主轴线前后贯穿,又略微错开,有序串联起一座座错落排列的建筑物,强化山上建筑与湖水景点的呼应关系,达到凸显园林内主体建筑的效果。
其次,颐和园采用借景的手法,进一步扩大了园林的观赏趣味与艺术品位。所谓借景,即是将园外甚至更远的景观组合到园内某一方向的立面景观中,使之景深增加、层次丰富,令游人在有限的空间内观赏到无限的景致。
颐和园(图自图虫网)
颐和园的借景,一是容纳了园林西面的玉泉山以及更远处的百望山;二是与东面的圆明园、畅春园,西面的静明园、静宜园等构成互对借景的关系;三则打破边界,与园外的田园风景融为一体。这样的设计,使得人们在万寿山上无论朝什么方向望去,都会看到由山水、田野、村舍、宫殿、寺庙等景物所构成的一幅宽广美丽的风景画卷。
乾隆皇帝徜徉于万寿山、昆明湖之间,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的诗句。如今,颐和园青山横卧、古木成林,景点建筑变化无穷,是畅情纵玩之佳地,亦是皇家园林之典范。
来源: 中国网、颐和园官网、中国名园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