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刺绣之粤绣
发布时间:点击量:166

《存素堂丝绣录》赞叹它“铺针细于毫发,下针不忘规矩”;西方学者称誉它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它是流转千年的针尖艺术,亦是岭南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它便是粤绣。

 

粤绣,乃广州刺绣和潮州刺绣的总称。广绣,一般指以广州为中心,流传于周边的佛山、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潮绣,发源于潮州,流行于今潮汕地区,即汕头、潮州和揭阳等地。

 

作为广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粤绣构图饱满、色彩夺目、图案繁茂,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粤绣(图自图虫网)

 

岭南瑰宝

 

粤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

 

据《杜阳杂编》记载,永贞元年,岭南粤地有一少女,名为卢眉娘,该女子“幼而慧悟,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画分明,细于毛发”。

 

唐玄宗时,岭南节度使张九皋因进献当地精品刺绣给杨贵妃而获加官三品,可见当时达官贵人对粤绣的喜爱。

 

明代时期,广东地域的刺绣已被冠上粤绣之名,技艺高超且独具特色,令人叹服。据《存素堂丝绣录》记载,明代有粤绣博古围屏等绣品,上面绣制古鼎、器、玉器等95件,“铺针细于毫发,下针不忘规矩”,有的“以马尾缠作勒线,从而勾勒之轮廓,花纹自然工整”。

 

其间,作为粤绣的一支——广绣,更是名扬海外。明正德九年,一葡萄牙商人购得广绣的龙袍绣片,回国后进献给国王,得到重赏。广绣传播到英伦三岛后,亦被西方学者称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

 

中国刺绣艺术巧夺天工(图自图虫网)

 

清代以后,粤绣生产已经形成相当规模,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精美的粤绣频频出口至英、法、德等国,大大促进了粤绣的发展。

 

1950年以来,广绣、潮绣总结技艺经验,创作了众多富有传统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绣品,备受国人及外国友人的欢迎。

 

2006年,粤绣以悠久的历史、精湛绝伦的技艺、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具有浓郁岭南风味的中国名绣。

 

别有天地

 

在中国四大名绣里,唯粤绣别有天地。

 

一是因为粤绣不同于其他绣种,其绣工大多为男性。粤绣的男性绣工俗称“花佬”。早期,花佬在绣制大物件时,需手持长针站立缝制,常常一站便是一整天。直到粤绣发展的中后期,女子才渐渐参与到刺绣工作,并与花佬分工合作,逐步提升了粤绣的影响力与表现力。

 

中国刺绣题材广泛(图自图虫网)

 

二是因为粤绣包含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地方绣——广绣与潮绣。

 

广绣和潮绣同生于蜀地,在艺术上存在一些共性,如构图工整有序,图案丰富繁密、少有空隙,题材喜庆欢乐,色泽富丽明快等。但随着两个产地历史人文和风俗习惯的演变,两个绣种渐渐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与风格。

 

广绣针法多变,针步均匀,品种丰富,既有艺术性强的观赏绣,又有用途广泛的实用绣。

 

观赏绣多以自然风光、建筑景观、写真人物和名人画等作为题材,形象写实生动,用色鲜艳,绣面平整精致,讲究画面的意境和艺术性,是名副其实的“绣画”;实用绣则注重绣品的实用性,在传承广绣传统针法精华的同时,加强绣品的耐洗涤、耐磨刮等实用功能。

 

粤绣扇面(图自图虫网)

 

潮绣以戏服、金银线礼服、庙堂装饰品等为主,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在用色上,潮绣喜欢用对比强烈的浓郁色彩,使绣面呈现富丽华贵之感;在布局上,潮绣最大的特点就是绣面丰满,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树根等补充,以凸显热闹而紧凑的画面。

 

在工艺手法上,潮绣的垫高绣更是独树一帜的标志技艺。垫高绣多应用于画面的主体部位,如龙头、狮头、人的面部及禽鸟的双翅等,垫起的高度最高可达45公分,大大占据视觉焦点,使得潮绣具有浮雕般的触感及观感。

 

金丝银线绣山河,一针一线皆是情。粤绣的魅力,在华丽绣面之上,亦在绣人指尖之中。

 

 

来源: 广府文化研究网、南方都市报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