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春秋,繁于两宋,盛于明清,苏州园林历经风雨洗礼,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清末时期,苏州城内外有一百七十多处园林,现今保存完整的仍有五十余处。
在这一众精美的园林中,网师园尤显小家碧玉之姿态,是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被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先生誉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航拍网师园(图自图虫网)
隐居之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阔家头巷,始建于南宋,后数易园主,几经沧桑变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南宋淳熙初年,南宋侍郎史正志退居苏州姑苏着手筑园,因府中藏书万卷,故名“万卷堂”;对门打造一花圃,名为“渔隐”,植牡丹五百株。
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得万卷堂,在旧址之上重建别业。园内有十二景,其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极具隐逸气息。因“网师”即渔夫、渔翁,有隐居江湖之意,故而园主宋宗元初定园名为“网师小筑”,后改名“网师园”,意谓渔夫钓叟之园。
园建成后,清代诗人沈德潜时常入园游玩,曾作《网师园图记》描述园中佳境:“凭高瞻远,幽崖耸峙,修竹檀栾,碧流渺弥,芙蕖娟靓,以及竦梧蔽炎,丛桂招隐,凡名花奇卉无不萃胜于园中。”
网师园景观(图自图虫网)
宋宗元逝后的数年里,网师园未能得到妥善管理,园林大半倾圮。乾隆末年,太仓富商瞿远村见园林荒芜,楼阁倾倒,心生惋惜,遂购园重新布局。他在园内叠石种木,增建亭宇,易旧为新,布置得宜,奠定了园林如今的整体布局,时人称其为“瞿园”。
此后,园林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
1950年,园主后人将网师园捐献给国家。1958年,网师园经过全面整修,新建庭院,增辟涵碧泉、冷泉亭等,一代名园重现光彩。
以少胜多
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但其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仍不觉局促。全园结构紧凑,以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
网师园大体可分为宅院区、主园、内园三部分,景色各异,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极。
东部为宅院区,院落屋宇高敞,有轿厅、大厅、花厅、万卷堂、砖细门楼等建筑。自大门门厅可至轿厅,东有避弄可通内宅;轿厅之后,大厅崇立,即万卷堂,其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砖细门楼建于乾隆年间,雕镂之精,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中同类门楼之冠。
网师园的窗景(图自图虫网)
中部为主园,由琴室、蹈和馆、小山丛桂轩、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看松读画轩、五峰书屋、引静桥等组成。主园以水池为中心,其池岸低矮,系黄石堆砌,种种岩穴形状错落作势,望之幽邃。池两端各引出一曲折小溪,令人生水广波延、源头不尽之感。
西部为内园,有露华馆、涵碧泉、冷泉亭等景观。亭、廊、馆或聚或散,皆邻山近水,环池而建,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池周假山、花台、池岸用黄石修筑,其他庭院则用湖石,不相混杂,较为合理。植物配置少而精,有青枫、白皮松、黑松、紫藤、玉兰等树种。
“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小小网师园,容纳万千世界。
来源: 凤凰网、南方周末、国学网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