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鄱阳湖宛如一颗镶嵌在华夏大地上的璀璨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不仅是长江中下游的“生态之肾”,更是一部承载着千年文明记忆的流动史书,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出独特的韵味。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图自图虫网)
千年碧波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它南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河及博阳河、西河等区间来水,北经九江湖口县注入长江,形成完整的鄱阳湖流域水系。
鄱阳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大约6000万年前,燕山运动使得江西北部基底古老岩石受力挤压后,西边抬升为山体,东南边下陷为盆地,鄱阳湖盆地初具雏形。
在随后2000万年间的喜马拉雅运动中,山体不断抬升,盆地继续下沉,最早的鄱阳湖形成,即秦汉文献中的“彭蠡泽”。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彭蠡既潴,阳鸟攸居”。此时的彭蠡泽水域辽阔,与长江水系紧密相连,是南方重要的航运枢纽。
南北朝时期,庐山和东侧的丘陵挤压彭蠡泽,湖面开始大幅收窄,水面向东南方向挺进,越过湖中的松门山岛分为南北两片湖区。
鄱阳湖景色优美(图自图虫网)
及至唐宋,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南部片区水面继续向南扩展,直至鄱阳、瑞洪、南矶等地域,形成了现代鄱阳湖雏形。因那时鄱阳地区人口相对密集,经济活跃,影响力大,故将彭蠡泽改名鄱阳湖。
京杭大运河建成后,鄱阳湖便成了关系全国水运与贸易通道的重要节点。大运河—长江—赣江—大庾—广州的水运交通干线,成为中国古代中后期最重要的内陆南北水运大通道。
润泽万物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吞吐型湖泊。在汛期时,长江江面高涨顶托,倒灌入鄱阳湖,导致鄱阳湖水面渐宽,面积可达4125平方千米以上;而在枯水期,鄱阳湖水位处于12米时,其面积仅为500平方千米,由此形成了“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景观。
这种周期性变化,使得鄱阳湖呈现出湖泊湿地、洲滩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滨湖湿地等多种湿地景观格局分布,为各类生物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环境。1992年,鄱阳湖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便是珍稀候鸟及湿地生态系统。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鄱阳湖水位退却后,这里便成了白鹤、东方白鹳、天鹅等雁鸭类最喜欢的栖息地,被誉为“候鸟天堂”“白鹤王国”。数十万只候鸟飞抵鄱阳湖,形成“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的壮观景象。
据统计,鄱阳湖每年吸引60万至80万只候鸟前来越冬栖息,其中包括全球98%的白鹤、80%的东方白鹳、70%的白枕鹤。
鄱阳湖不仅是候鸟的天堂,更是淡水鱼类的乐园。据调查数据显示,湖区共栖息着142种鱼类,这一数字约占中国淡水鱼类总数的18%、长江水系鱼类的35%、江西省鱼类的68%,充分展现了其作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重要地位。
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候鸟来到鄱阳湖(图自图虫网)
每到夏季,鄱阳湖便成为鲤鱼、鲫鱼等经济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和育肥场所,丰沛的水草资源和适宜的生态环境为幼鱼成长提供了理想条件。同时,作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廊道,鄱阳湖还承担着青鱼、草鱼、鲢鱼等洄游性鱼类洄游通道的重要功能。
这些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仅维系着鄱阳湖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为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宝贵的自然资源。
人文胜迹
鄱阳湖的绝美风光,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驻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短短两句便将鄱阳湖的壮阔与诗意定格千年。
北宋诗人苏轼泛舟湖上,被湖中山岛的灵秀之美所折服,留下“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的诗句,描绘出山岛的独特景致。
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曾多次游览鄱阳湖,在《舟过安仁》中写道:“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他以清新活泼的笔触,展现了鄱阳湖渔民生活的闲适与趣味。
除了诗歌,鄱阳湖周边还留存着众多珍贵的古迹,每一处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石钟山临江而立,江水冲击洞穴,发出如钟鸣般的声响,因苏轼的《石钟山记》而名扬天下。当年,苏轼亲自登上石钟山,探寻其发声之谜。如今,石钟山上仍保留有怀苏亭、泛舟崖等遗迹,让人遥想文豪探幽的雅兴。
鞋山,位于鄱阳湖中北部,因形似绣鞋而得名。这座周长仅500米的小岛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岛上现存唐代建的宝塔、明代建的天后宫等建筑。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登临时赞叹:“独立湖心,四望皆水,真奇观也。”
落星墩(图自图虫网)
落星墩则是鄱阳湖中最富传奇色彩的景观,相传是陨星坠落所化。这个面积约1800平方米的石岛上有牌坊、寺院、亭子和古塔等建筑,陆续建于唐朝、明朝时期。每年的丰水期,落星墩的岛体浸于水中,仅露出亭塔等建筑;进入枯水期,落星墩“重现天日”,完整展现在世人面前。
站在鄱阳湖畔,看烟波浩渺,听鹤鸣九皋。这片水域承载着太多的记忆:它是地质变迁的见证者,是候鸟迁徙的驿站,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更是沿岸百姓赖以生存的家园。
鄱阳湖的故事,将随着滚滚长江水,永远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来源: 中国水事 澎湃新闻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