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民间故事之冰冻遂城
发布时间:点击量:107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化艺术形式,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朴素愿望和美好期许。


        从神话传说到历史趣闻,我国民间故事主题丰富、类型多样、无所不包。通过了解和学习民间故事,我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乐趣,还可以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感悟到别样的文学魅力。


        今天,让我们走进《冰冻遂城》的故事,看杨家名将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绝世风采。



杨家将的故事广为流传(图自图虫网)


        杨家六郎


        自宋代以来,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传说、戏曲、小说中广泛流传,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忠义、英勇、爱国的经典象征。


        实际上,在戏曲中背负着六位同胞兄弟生命重托的六郎杨延昭,是杨家将在史书中唯一生卒年月都有记载的人物。他作为第二代杨家将的代表人物,为守护宋朝边关而与辽军奋战一生,深受百姓爱戴。


        据《宋史》记载,在杨门七子中,杨延昭的年龄至少比其中的五位要大。他并非杨业(杨家将第一代统帅)的第六子,应该是长子或次子。


        对于后人为何称杨延昭为“杨六郎”,史书说法不一。有说这是辽军对他的称呼,因为当时辽人迷信,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是辽国的克星。杨延昭在与辽军对抗中令辽人敬畏,辽人认为他便是那第六颗星转世,故称其为杨六郎。


        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却特别喜欢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曾笑称道:“此儿类我。”待年龄稍大,杨延昭就随父出征,勇冠三军,颇有建树。



杨六郎拴马桩(图自图虫网)


        北宋雍熙三年(即公元986年),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伐辽,杨业为西路军副都部署。杨延昭出征为先锋,在朔州城下的激战中,虽被流矢穿臂却愈战愈勇,最终攻下朔州。


        血与火的考验,造就了杨延昭的英勇善战和治军严明。


        一战成名 


        公元999年深秋,辽圣宗统兵南下,进犯宋朝边境。刚进驻遂城的杨延昭一面调兵守城,一面派人飞书告急,请求增兵为援。宋军主将傅潜却胆怯避战,闭门不出,遂城因此被辽军围困。


       遂城,位于今河北徐水西,城墙周长不足3公里,当时城中士兵不过三千人。面对敌军的大举进攻,杨延昭临危不乱,从容指挥守城。他把城中壮丁都组织起来,发给他们刀枪剑戟,加强城墙守卫,一次次击退攻城的辽军。


        关键时刻,一场猝不及防的寒潮降临,《宋史》中对这次的天气突变简述为三个字:“会大寒。”杨延昭灵机一动,令军民取水浇到城墙表面。一夜之间,一座晶莹剔透的“冰城”出现在眼前。


        第二天,前来叫阵的辽军一看,登时就傻眼了。这城墙变得既坚固又光滑,难以攀登,只能整顿人马悻悻离开。杨延昭乘机出城追杀,截获辽军铠甲器仗甚多,遂城危机就此解除。


杨门七子的雕塑(图自图虫网)


        杨延昭出奇计守住遂城,由此威震边庭,被擢任莫州刺史。次年正月,杨延昭应召觐见天子,宋真宗向其咨询边防之策,并对诸王称誉道:“此即杨延昭也。延昭父杨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复有父风,深为可嘉也。”


        再战遂城


        杨延昭知道辽军不会善罢甘休,他秣马厉兵,继续加强遂城一带的戒备。公元1001年,辽军再度南下时遇上连绵阴雨,湿了的弓箭无法发挥威力,先头部队被宋将张斌击败。


        且战且退的辽军来到遂城附近的羊山,泥泞的道路让他们叫苦不迭。辽军饥寒交迫,“主场作战”的宋军以逸待劳,抢先在羊山西麓设伏。


        为了诱敌,杨延昭率百余骑兵自北面向辽军挑战,佯装败退,将辽军引入羊山西麓。刹那间,埋伏好的宋军杀出,杀得辽军措手不及。在与宋军争夺羊山制高点未果后,辽军丢盔弃甲,大败而逃。


        此战宋军斩杀辽军两万余,一扫之前屡战屡败的颓势,终于在河北找回了“场子”。战后,杨延昭转任五品的保州团练使,驻地依旧是遂州。


        如果说冰冻遂城让杨延昭扬名立万的话,那羊山伏击战则一举奠定了其名将地位。徐水本地的方志资料记录,当地百姓为纪念这次战斗,曾将羊山改称为“杨山”。



河南开封天波杨府(图自图虫网)


        正因为有杨延昭这样战功赫赫的守边将领,宋王朝才能长期在和辽国的拉锯战中不落下风,促成了公元1005年“澶渊之盟”的签订。此后,宋、辽双方回到了相对和平的状态,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来源: 河北青年报 中国新闻网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