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之绮园
发布时间:点击量:235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世界艺术奇观,造园手法和审美意趣备受西方国家推崇。


位于浙江海盐的绮园,是浙江现存私家花园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典园林,虽没有拙政园、留园那样的超高人气,但它兼收苏州、扬州、杭州三种园林风格之长,别具一格。



绮园(图自图虫网)


冯家花园


绮园,又称“冯家花园”,是晚清富商冯缵斋所建的私家花园,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代中叶。


明嘉靖年间,文人彭绍贤在城南建造彭氏园“水同居”。这是海盐县武原镇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园林,园内茂林修竹,文人群集。


彭氏园在清朝初年毁于战火,海宁人杨中纳在旧址上建园,命名为拙宜园。乾隆年间,清代诗人、剧作家黄燮清家族购得此园,加以修葺。传至黄燮清手中后,他又购入相邻的砚园废址,栽花种竹,自号“两园主人”。



绮园(图自图虫网)


之后,黄燮清将两园作为陪嫁,由女儿带去了女婿冯缵斋家中。咸丰年间,两园俱毁于兵火。冯瓒斋又集两座废园山石之精粹,于1871年建成冯家花园。此后的数十年间,冯瓒斋陆续在园内添建亭台楼阁,取“妆奁绮丽”之意,将园名改为“绮园”。


新中国成立后,冯氏后裔将绮园捐献给国家。经过精心的维护,绮园旧院展新颜,重新对外开放,恢复了明珠的光彩。


浙中第一


说到绮园,不得不提慧眼识名园的古典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


1960年、1983年,陈从周先生两次前往海盐,对绮园进行古建调查,并予以了极高评价:“能颉顽苏扬两地园林,山水兼两者之长,故变化多而气魄大。但又无苏州之纤巧,扬州之生硬,此亦浙中气候物质之天赋,文化艺术之能兼所致。”


陈从周先生不仅首先发现了绮园这座隐处江南古镇园林的艺术价值,赞誉其为“浙中数第一”,还在《文物》杂志上向学术界推介,使得绮园走向全国。


绮园一改诸多江南私家园林宅院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了园与宅的分区设立。宅院位于园之西南,现存共三进,即门楼、三乐堂、堂楼,为典型的江南民间建筑风格;园位于宅的东北,占地约10000平方米,呈南北不规则的长方形,基本为三山夹两池的格局。



绮园(图自图虫网)


从西侧入绮园,中建花厅,前架曲桥,隔池筑假山,水绕厅东流向北,布局与苏州拙政园相近。园内有潭影九曲、蝶来滴翠、晨曦罨画、海月小隐、古藤盘云、幽谷听琴、风荷夕照、美人照镜、百鸟鸣春、泥香三乐等景点。


除此之外,绮园继承了拙宜园“高树生荫,花间竹下”和砚园“城市山林”的特性,园内植被丰富,共有58科115种。海盐县一半以上的古树名木都在绮园之中,朴、榆、榉、黄杨、雀梅、香樟、枫槭、梧桐、银杏、皂荚、虎刺、紫荆等,都是百年至数百年旧物。


山水布局


绮园在造园布局上既吸收了苏州园林的雅致、扬州园林的豪放,又融合了浙江古园的风格。整个园林妙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叠山理水园论,以树木山池为主,建筑仅略做点缀。


绮园的山撑起了全园的构架,成为园中主体。从南往北,三座假山形态不一,高低错落,看似分离,实则“藕断丝连”。南山的山道狭窄陡峭,曲径迷离,时而左盘,忽而右旋,令人琢磨不透。中山的设置也颇为巧妙,在东西两半,各有一处山洞,不仅连接游览步道,更丰富了山石造型。


北山坐拥全园的制高点小隐亭和最低点幽谷听琴。相传,从小隐亭东望可见大海潮水滚滚,向西可见海盐的标志性建筑镇海塔。从此亭向西而行,山体逐渐低平,在亭西北的深谷内,潭水环绕,形成“幽谷听琴”之景。


绮园的理水风格也自成一体。


在水面的组成上,绮园北有大池,南有深潭,两者之间沟涧相连,形式丰富。此外,水面几乎都与山体相依,不同于诸多园林中山体与水面之间还会设置平台之类的承接。这样山水相依的布局,景观犹如乐章一般,华丽大气与平抑婉转相互转换。



绮园(图自图虫网)


如此玲珑秀丽的绮园曾吸引了87版《红楼梦》剧组前来取景,“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滴翠亭小红私语言”几场戏均在园中的滴翠亭拍摄。


绮园从诞生到几经风雨,再到作为江南名园被发现,命运多舛,又富有传奇色彩。行走在绮园的亭台楼阁之间,就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一言一行都带上了些画中人的风采。

 

 

来源: 浙江日报 浙江文物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