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中国结
发布时间:点击量:38

一根线绳,三缠两绕,编织出寓意深远的工艺品;一双巧手,千编万结,承载起绵延悠久的历史文化。一结一扣尽显传统美学之魅力,流传千年仍广受欢迎,这便是中国结。

 

中国结,为我国传统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其造型独特、色彩多样、内涵丰富,常被认为是团圆、美满、吉祥的象征。

 

中国结(图自图虫网)

 

编结历史

 

中国结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远古时期。起初,结被用作记事工具。据古籍记载:“上古结绳而治”,智慧的先民通过绳结的方式来记事,大事便大结其绳,小事则小结其绳。

 

商朝,绳结具备了一定的实用功能。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代青铜顶尊跪坐人像,其下身着裙,腰间系带,结纽位于正中间,用以扎紧衣服,造型结构已非常精巧。

 

春秋战国以后,结从朴素的实用价值逐渐向审美功能转变。无论是器物、佩饰,抑或是服装,均出现了装饰性的结。

 

在佩饰上,我国历来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而玉佩就须借助绳带串起并打结,才方便挂于腰间。从信阳、江陵等地的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彩陶木俑身上,能清晰看到当时人们佩玉打结的情形。

 

中国结历史源远流长(图自图虫网)

 

此外,古代印章、铜镜大都有印钮、镜钮,用来系绳结,以便佩戴或手持。

 

至唐宋,各式各样的结饰被广泛运用于服装点缀和器物装饰中,编结工艺发展完善,分工细致,出现了专门的编结作坊和售卖结饰的商铺。

 

明清时期,结饰发展达到鼎盛。在纽扣、香囊、荷包等诸多日用品中都能看到式样繁多、配色考究的结饰。同时,人们开始给各式的结命名,并赋予其丰富内涵。

 

如今,绳结随时代变迁不断演变,逐渐从简单的记事工具、纷繁的装饰配件,发展为兼具装饰性和艺术性的手工艺品,造就了历史悠久、底蕴丰富、寓意美好的中国结。

 

吉祥象征

 

作为传统手工艺之一,中国结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特点,在文化符号、节日装饰、日常点缀等领域大放异彩,早已成为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象征。

 

在文化符号上,中国结既体现了传统文化底蕴,又寓意着团圆美满、吉祥幸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与未来的期望。

 

中国结的样式繁多,有蝴蝶结、如意结、团锦结、盘长结、如意结、同心结、鲤鱼结、双联结等类型,其寓意或从自身形状延伸而来,或取其谐音。

 

例如,同心结常被视为爱情的象征,有“永结同心”之意;如意结则象征称心如意、吉祥如意,适用范围广;团锦结外形似花,造型圆满,流露着花团锦簇、前程似锦之含义;蝴蝶结,因“蝴”与“福”为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

 

旗袍盘扣上的中国结(图自图虫网)

 

在传统节日里,中国结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古时春节,长辈常会将铜钱用红绳串起,再系上结,以求孩子长命百岁;即便到了现代,家家户户仍会装饰上喜庆的中国结,为新年讨个好彩头。

 

端午节时,除吃粽子、赛龙舟外,有的地区亦有佩戴五彩绳的习俗,即用白、红、黑、黄、青五色丝线编织成线绳,系于足腕,可驱病、除灾、辟邪。

 

在日常点缀中,中国结造型万千、色彩多变,是各种服装、装饰品等物的点睛之笔。如旗袍上的盘扣就常以盘长结、蝴蝶结、同心结等样式为造型,含蓄中尽显端庄典雅之姿态。

 

独特技艺

 

中国结编织技艺是以彩色丝、线、绳为原料,运用穿、缠、绕、抽、系等技法,编织成各种图案、图形的传统手工技艺,其技法独特,工艺精细,作品多呈上下一致、左右对称的完整造型,深受世人喜爱。

 

中国结的编织大致有基本结、变化结及组合结三大类,其编结技术具备共通的编结原理,可分为基本技法与组合技法。

 

基本技法以单线条、双线条或多线条来编结,运用线头并行或线头分离的变化,编出多彩多姿的结或结组;组合技法则用线头延展、耳翼延展及耳翼勾连等方法,灵活组合各种结,以完成一组组变化万千的结饰。

 

中国结的造型对称、美观(图自图虫网)

 

在编织前,首先要保证选择、设计的结形与饰物搭配得当,大小相宜。其次,要选择粗细、硬度合适的编结绳。对于形大质粗的饰物,宜配粗线;雅致小巧的物件,宜配以较细线。最后,结合个人审美观念和艺术思想,开始着手编结。

 

在具体编结时,针对中国结的各种结式,编织手法略有不同。一般初学者可使用较长的线来编,以便及时修正。若遇到复杂结式,还可借助钩针、镊子等工具,辨清线的走向和角度,从而完成作品。

 

编好大致形态后,还要将结子抽紧定形。先抽结的主体,左右或上下须同时均匀施力,缓慢抽紧。随后,逐个抽紧耳翼,将其过长的线段,往线头方向抽拉,并注意调整线路,使之结构平整、美观。

 

结形调整得当后,可用颜色相同的细线,在结容易松散或着重受力的地方,稍缝几针,加以固定。同时,细心处理散乱的线头,或将其打小结,或隐藏在成品里面,种种细节之处均需注意到,才能编织出完美的中国结。

 

中国结,形态千千万万,各有各的魅力。千百年来,它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最质朴的形式,将古老文化与美好祝愿传递至人世间。

 

 

来源: 北京日报 腾讯网 搜狐网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