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宝动物之大熊猫
发布时间:点击量:89

“花花,果赖!”话音刚落,远处毛茸茸的“三角饭团”——熊猫和花便抬起了头,可爱模样令人忍俊不禁。“花花”是熊猫届的网红,每天都有数不胜数的游客前去成都排队看它。

 

除了“花花”,北京动物园的“西直门三太子”、秦岭四宝园的“七仔”、前不久回国的“美香”一家等熊猫都备受关注。他们圆滚滚的身姿,憨态可掬的模样,一举一动都在挑拨着人们的心。

 

大熊猫,属哺乳动物,主要以竹为食,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是中国特有种,故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大熊猫主要栖息于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是国内外最受人喜爱的动物之一,现今旅居国外的大熊猫便有六十余只。

 

大熊猫(图自图虫网)

 

熊猫之名

 

大熊猫的发展演化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大熊猫家族成员——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我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前中新世晚期。

 

之后,始熊猫的主支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逐渐形成了大熊猫的初步形态与特征。而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大熊猫相较同时代的动物常处于优势地位,故生存至今成为“活化石”。

 

其实,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文字产生初期,国人便记载了熊猫的各种称谓。《诗经》称其为貔,《兽经》称貉,《本草纲目》称貘等等。

 

至近代,大熊猫因脸型似猫圆胖,体型又如熊一般,故最初定名为猫熊或大猫熊。

 

大熊猫身体圆润(图自图虫网)

 

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馆展出熊猫的说明标题使用了横书的书写方式,名猫熊,认读应从左到右,但当时参观者习惯了以往自右到左的认读方式,将其误读成了熊猫。

 

自此以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猫熊叫为熊猫。渐渐地,大熊猫的通用名字也就被人们所公认。

 

熊猫外交

 

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十分受人追捧。自古至今,它曾多次出国担任友好使者,为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的大熊猫便被日本使者跨越重洋带回了日本。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武则天曾送给日本天武天皇两只“白熊”和70张“白熊”毛皮。经考证,此“白熊”即今之大熊猫。

 

近代,大熊猫被称为中国的“友好大使”,大大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友谊和相互了解。仅1936年至1945年,中国就向西方国家赠送了14只熊猫。

 

大熊猫以竹为食(图自图虫网)

 

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采取政治性赠送的方式进行“熊猫外交”,将大熊猫作为国礼赠予那些和中国保持良好外交关系的国家。早年,先后有苏联、朝鲜、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九个国家接受过中国赠予的24只大熊猫。

 

除此之外,熊猫还以巡展、租借等方式出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公众对大熊猫的关注。

 

1982年,为响应保护濒危动物的全球性号召,我国开始停止向外国政府赠送大熊猫

 

如今,尽管传统模式下的熊猫外交宣告结束,但我国与国外开展有关熊猫的合作研究还在继续,全球保护大熊猫的计划仍在行动。

 

别样特性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大熊猫的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平日懒懒散散,看起来总是一副呆萌的样子。实际上,在可爱的背后,熊猫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特性。

 

大熊猫是一种喜湿性动物,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包括岷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三省,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野外种群数量1800多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一般来说,大熊猫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往往黑中透褐,白中带黄。不同地区的熊猫,外形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如秦岭地区的熊猫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显棕色;岷山地区的熊猫则个体较小,体毛稍细,腹毛的棕色并不明显。

 

正在休息的大熊猫(图自图虫网)

 

在日常生活中,大熊猫每天都要花一半时间进食,剩下的时间则在睡梦中度过。据统计,一只成年大熊猫一天可以吃掉30-40公斤的竹子,而且消化时间非常短,粪便无臭,有竹子的清香。

 

当然,大熊猫也并非严格“遵守”白天吃和晚上睡的作息。在野外,大熊猫会在每两次进食之间睡24小时,如此往复。在动物园里,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其余时间则让它们休息。

 

通常情况下,大熊猫性情较温顺,很少主动攻击其他动物,喜欢爬树,也爱嬉戏。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熊猫拥有相对锋利的牙齿、灵活有力的爪和发达的前后肢,尤其是咬合能力十分强悍,在熊类中仅次于北极熊,具有一定的行动力和攻击力。所以,当我们遇见野外大熊猫时,为保证安全,还需尽量躲避。

 

胖嘟嘟的身体,慢吞吞的举止,今时,大熊猫憨厚可爱的国宝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令世人为之“疯迷”,喜爱至极。


 

 

来源: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光明日报 新浪网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