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手工艺之琉璃
发布时间:点击量:41

宋时,古籍曾有记载:“琉璃,自然之物,彩泽光润,逾於众玉,其色不常。”今日,延续千年的琉璃,仍是通透华丽,在流光溢彩间释放着独有的魅力。

 

琉璃,由高温烧制,经多道手工工艺打磨而制成,其品质晶莹剔透、色彩璀璨夺目,可用于装饰品、艺术品、日用品等领域。2008年,琉璃烧制技艺经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琉璃(图自图虫网)

 

千年工艺

 

据记载,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在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其工艺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在河南洛阳庄淳沟、陕西宝鸡茹家庄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发现了大量的琉璃管、琉璃珠,它们常与红玛瑙珠、绿玉管、骨管等物搭配共同组成颈饰、腕饰。

 

战国以后,琉璃品种增加,色彩较之前华丽,常见器物有珠、管、璧、环、璜、剑饰、印章等。其中,最为经典的样式便是蜻蜓眼琉璃珠,多见蓝、绿、白色琉璃胎,表面嵌以黄、白、蓝色相间的多层圆环眼饰,色彩布局素雅大方。

 

汉代,琉璃制作工艺快速发展,拓宽了其应用范围与领域。除传统的珠管配饰外,还出现了器皿容器、瑞兽摆件、敛葬用具等物件,实用器件的品种极为丰富。

 

隋唐时期,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开始出现兼具西方和本土特色的琉璃器皿。至宋代,簪、钗、珠、环等琉璃首饰深受欢迎,碗、瓶、壶、盏等日用器具小巧精致,造型丰富。

 

琉璃工艺历史悠久(图自图虫网)

 

发展至元朝,山东境内的博山琉璃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朝廷设立官方琉璃作坊及管理机构,推动了琉璃生产工艺的广泛传播与改进创新。

 

明、清两代,西方琉璃制作技艺传入我国,琉璃发展达到鼎盛。清代宫廷曾雇佣多名欧洲琉璃工匠作指导,为皇室制造各种高级艺术琉璃。此时期,琉璃色彩光鲜,颜色多达三十余种,并出现了缠丝琉璃、套色琉璃及鼻烟壶等著名的琉璃工艺品。

 

时至今日,古时帝王贵族的名贵奢侈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琉璃制作技艺完善、精湛,承载了深厚历史内蕴与现代审美意趣,古老迷人、变幻瑰丽。

 

琉璃风采

 

琉璃烧制技艺复杂而精细,包括选料、晒干、配料、炼泥成型、素烧、施釉、釉烧等多个环节,其成品通常用于建筑装饰、艺术作品、生活日用品等。

 

当下,琉璃生产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山东、山西、北京等地区。受各地文化与匠师技艺的影响,市面上流通的琉璃作品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采。

 

山东博山,被誉为“中国琉璃起源地”。早在盛唐开元,博山琉璃窑炉就已天下皆知。千百年来,淳朴务实的博山匠师,学习积累前辈经验,既保留了当地传统技艺,又不断开拓创新,其生产的鸡油黄、鸡肝石、内画瓶、料兽、料玉盆景等器物在琉璃界闻名遐迩。

 

其中,鸡油黄和鸡肝石是博山美术琉璃中的著名色料。鸡油黄光泽晶莹如玉,色黄似鸡脂,多被用来制成造型古朴端庄的瓶、壶、罐、盒、盘等器皿,并刻以浮雕花纹,外观雍容华美;鸡肝石因色如鸡肝、纹如佳石而得名,其斑纹姿态万千,有的如重峦叠嶂,有的似繁花奇石,趣味十足,适合制作格调高雅的器物,如文房用具、案头陈设品等。

 

精美的琉璃作品(图自图虫网)

 

山西琉璃流派以太原、阳城、河津、介休等地为主,工艺精细,品种繁多,选型精美,色泽绚丽,是我国琉璃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

 

由于山西的琉璃光亮如镜,色艳久鲜,可防腐防潮、坚固耐久,故多被用作宫殿、寺院、庙宇、宝塔等重要建筑物的装饰材料。在高大建筑的屋脊、飞檐上,配以琉璃装饰,使其愈显雄伟壮观、金碧辉煌。

 

“色深迷琥珀,光溢艳琉璃”。琉璃之美,不仅在于表面的光泽与色彩,更在于其内在的质感与活力。如今,代代传承的匠心工艺,为绚烂的琉璃作品注入蓬勃生命力,亦创造出灿烂的琉璃文化。

 

 

来源: 大众日报 收藏投资导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