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大家之蔡襄
发布时间:点击量:159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从早期的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再至草、楷、行书诸体,中国书法在不同时期散发着不同的文化魅力。

 

在这期间,宋代书法承上启下,继承了前朝辉煌的艺术成就,又开创了一代新风,涌出无数备受后代推崇的书法家。而蔡襄,便是北宋书法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蔡襄像(图自清同治修河南始祖蔡氏通谱)


笔下有方圆


蔡襄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的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构字收放自如,展开其书卷,仿若一股春风扑面而来,尽显妍丽遒劲之态。


《自书诗贴》局部

 

蔡襄的书法在其生前就备受赞誉。苏轼曾称赞“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欧阳修更是直言:“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宋史·列传》亦有记载:“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

 

在盛誉之下,蔡襄难能可贵的是懂得珍惜自身的羽毛,不妄为人书,故而传世作品较少。其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虹县帖》、《蒙惠帖》等。


《陶生帖》局部

 

晋尚韵,晋代的书法追求气韵;唐尚法,唐代的书法讲究法度;宋尚意,宋代的书法尊崇意趣。而蔡襄继承前人的书法特点,又兼具北宋的书法意趣。其书法既有气韵,又恪守法度,贯通了北宋文化,为后人所赞叹。

 

蔡襄的字“容德兼收”,执笔抒写的是其性情和气节。苏东坡亦评价其字“心手相应,变态无穷”。

 

心中念百姓


蔡襄不仅书法上有所造诣,还为官正直,辗转于福州、泉州、建州等地,在政期间时时有佳话,处处留政绩。

 

在福州,他见百姓患病多求拜,受蛊毒所害,便撰文刻于碑上,教育病患,及时就医,致力于摒弃陋习。

 

在泉州,恰逢连年干旱,他调动各方力量,率领群众齐心抗旱。制定《龟湖塘规》,明确规定用水问题,把法规落实到行动上。水的问题解决了,农田的灌溉就得到了保障。据《晋江县志》载:“自蔡襄定塘规至明朝的五百年间,粮食产量往往二、三倍于他乡。”后人因蔡襄对水利建设的贡献,为之还设立了《德政碑》。

 

《澄心堂帖》局部

 

最令后人钦佩的是蔡襄修建了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万安桥(洛阳桥)。而万安桥的建成,大大解决了福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不便的难题,促进了当时福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可以说,千百年前的蔡襄大胆作为,初显生态意识,百般为百姓考虑。并倡议从福州至泉州、漳州约700里地,沿途在大道两旁栽植松树。一来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一方水土;二来可遮掩大道,来往路人免遭夏日暴晒之苦。“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这首在当时广为流传的民谣,歌颂的便是蔡襄。

 

创新求经济


史家言:“蔡君谟善辨茶,后人莫及。”这一语道出了蔡襄的又一身份—茶学家。

 

宋代时期,北苑茶的美名已扬满京华。而蔡襄又进一步地将北苑茶业推到了新的高峰。北苑茶的品质、花色、外形等,蔡襄一一都做了改进,力求做精、做细、做好。蔡襄制茶工艺上的创新,为福建茶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离都帖》局部


蔡襄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革新的技术技能,写出了《茶录》一书。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道,包括辨茶、煎茶、品茶等10个问题;下篇论茶器,包括制茶工具、饮茶器具等9件器物,生动详细。《茶录》上下两篇互相对应,融合一体,成为当时重要的茶艺专著,开创了千古品评茶学、茶艺的先风。

 

蔡襄所作的咏茶诗《即惠山煮茶》写道,“鲜香筹下云,甘滑杯中露。当能变俗骨,岂特湔尘虑。”这足以见得他对自己研制的贡茶“小龙团”的喜爱之情。以一茶推动一地的经济,用好茶彰显自身的风骨,蔡襄可谓是宋代茶界的引领人物。

 

书法见人心,伴随着茶香与书香,蔡襄潇洒地演绎了自己分外精彩的一生。

 

 

来源: 中国书画网、莆田文化网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