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古今的中国桥之广济桥
发布时间:点击量:77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修建了众多奇巧壮丽的桥梁。这些桥梁跨越江河湖海,连接天南地北,将建筑、艺术与科技和谐相融,是工程的奇迹,也是艺术的瑰宝。

 

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图自图虫网)

 

历史古桥

 

广济桥坐落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连接东西两岸,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南宋乾道七年,潮州知州曾汪倡议,造舟为梁,以86只船架设浮桥,并在中流砌一个长宽均为五丈的大石墩来固定浮桥,取名“康济桥”。

 

淳熙元年,继任知州常祎重修桥梁,浮舟增至106艘,桥成尚有余资,“遂创杰阁于西岸,以镇江流,名曰仰韩”,开启了在桥上修建亭屋的先河。

 

此后,历任知府、知州接力修桥。至淳熙十六年,知州丁允元修缮浮桥,并在西岸增筑4个石墩,加上原有的4个,共8个石墩。墩上架坚木为梁式桥,桥上装有华丽桥屋,又称“丁候桥”。

 

庆元二年,知州陈宏规在东岸增筑两个石墩,墩上架木为桥,命名为“济川桥”。自此,河上东边有济川桥,西边有丁侯桥,中间连着浮桥,已具后世广济桥之雏形。

 

广济桥造型独特(图自图虫网)

 

明宣德十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桥梁重修,全面加固23个桥墩,墩上加梁,梁上铺厚板,板上再铺砖。桥上架起126间亭屋,亭屋间建造12座楼阁。在江心急流处,仍以24艘船只连接为浮桥,并正式更桥名为“广济桥”,寓意“广济百粤之民”。

 

明正德年间,广济桥遭台风破坏,知府谭伦复增一墩一楼,减去浮舟6只,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格局。

 

此后,广济桥屡有兴废,历尽沧桑,但基本格局没发生大的变化。直至1958年,广济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十八梭浮舟,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

 

2003年,广济桥修复工程动工,总体以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桥中部恢复浮桥,桥墩上亭台楼阁2007年竣工,广济桥再现华丽风姿,并作为旅游观光步行桥对游客开放。

 

如今,修复后的广济桥梁舟结合,重瓴联阁,其独特之风姿与高雅之造型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独特风格

 

广济桥是一座美轮美奂的文化古桥,全长518米,整座桥梁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造型奇特别致,装饰精美。

 

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东边梁桥长280余米,有一座桥台、12桥墩、12桥孔;西边梁桥长137余米,8桥墩、7桥孔;石梁宽5米。

 

桥墩用韩山的大青麻条石砌成,大小不一,高度不同,形态各异,有六边型的船型墩和五边型的半船型墩两种造型。全部桥墩的上游都做成了尖形,可以有效地分解径流的冲击力,防止海风侵蚀。

 

桥亭建于桥墩之上,现有30个,其中12个殿式阁,18个杂式亭台。殿式阁为东西向,横跨桥面,一阁独占一墩,屋顶以歇山、硬山和悬山等形式为主,造型大方;杂式亭台两亭合占一墩,分立大桥中轴线南北二侧,多依地势而立,屋顶形式多样,有圆形、三角形、四角形、扇面等。

 

广济桥是启闭式桥梁(图自图虫网)

 

广济桥最具特色的当属浮桥。浮桥由18只梭船横向并排连接而成,船长14米,宽3.6米,船中央铺设木板作为桥面,宽5米。浮桥可启可闭,闭合时可与东西梁桥连为一体,方便行人过江;开启时,既能通行大型船舶、船只,又能实现快速排洪。

 

广济桥整体装饰以简朴为主,重在寓意吉祥。桥上的石雕木刻多为传统吉祥图案,如卷草纹、如意纹、祥云、莲花、梅兰菊竹等。石雕主要用于装饰梁桥望柱,其柱头雕成花瓶状,寓意平安吉祥;木雕则集中于桥亭的屋顶和门窗,在梁架、檐角、柱头等处亦会见到其装饰。

 

正如潮州民谣所说:“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古老的广济桥作为潮州地标性建筑,以一桥之身承载着千年潮州文化,其独特的建设风格亦深深影响着中国桥梁的发展。

 

 

来源: 央广网 潮州广济桥的美学分析 潮州市政府网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