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牡丹亭》
发布时间:点击量:13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有一部作品以瑰丽的想象、至深的情感和华美的文辞,成为与《西厢记》《红楼梦》等并肩的爱情经典。

 

这部作品便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它不仅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不朽丰碑,更是一部深入探讨“情”与“理”、生命与自由的哲学诗篇。

 

《牡丹亭》(图自图虫网)

 

戏曲经典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由戏剧家汤显祖创作于1598年。汤显祖生活在明朝中后期,当时传统的程朱理学受到挑战,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思潮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心的真实感受汤显祖正是这一思潮在文学领域的旗手,他提出的至情论,成为《牡丹亭》的核心灵魂。

 

《牡丹亭》的故事围绕官家千金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展开。

 

生长于深闺、深受礼教束缚的杜丽娘,在春日游园后,于梦中邂逅手持柳枝的书生柳梦梅,二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梦醒后,杜丽娘情思难遣,一病不起,最终因情而逝。临终前,她自画真容,藏于太湖石下。

 

汤显祖纪念馆(图自图虫网)

 

三年后,青年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恰巧寄住在杜家后花园,并发现了杜丽娘的画像。他对画中人一见倾心,日夜呼唤。杜丽娘的鬼魂被其真情感动,与之相会,并告知还魂之法。

 

柳梦梅掘开坟墓,杜丽娘死而复生。二人结为夫妻,同赴临安。后柳梦梅高中状元,但杜丽娘的父亲却拒不承认这桩“人鬼结合”的婚姻。经过一番波折,在皇帝的亲自裁断下,父子、夫妻最终相认,成就大团圆结局。

 

文化瑰宝

 

《牡丹亭》最核心的艺术特色,在于将的力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汤显祖在剧本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可以超越生死、无视礼教的至情,不仅是男女之爱,更是一种对生命本真、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


从创作题材来看,作品充满了大胆奇特的想象。从梦中之恋人鬼相恋,再到掘坟还魂,这些在现实中绝无可能的情节,在汤显祖的笔下却显得合情合理。这种创作手法打破了现实的枷锁,构建了一个可以主宰一切的浪漫世界,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牡丹亭》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图自图虫网)

 

在文学语言成就方面,《牡丹亭》堪称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其曲词兼有北曲的豪放和南词的婉丽,文采斐然,意境深远。其中最著名的唱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将杜丽娘看到满园春色时内心的惊喜、感伤、哀怨与无奈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人物塑造方面,《牡丹亭》为后世戏曲剧本树立了榜样。汤显祖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深入描绘了杜丽娘这个青春少女复杂的内心世界。从游园前的寂寞,到惊梦时的热烈,再到寻梦时的惆怅、病逝前的绝望,以及还魂后的执着,杜丽娘心理活动的轨迹清晰可辨,使得人物形象饱满真实,具有永恒的典型意义。


影响后世

 

自问世以来,《牡丹亭》便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其剧本结构严谨而富有变化,情节跌宕起伏,为后世戏曲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范式。


许多戏曲作品在情节设置、人物关系构建以及故事的起承转合等方面,都能看到《牡丹亭》的影子 。例如,清代洪昇的《长生殿》,在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时,就借鉴了《牡丹亭》中对爱情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通过展现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爱情与政治的冲突,营造出了一种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牡丹亭》所倡导的至情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杜丽娘勇敢追求爱情的勇气所打动,在听到《牡丹亭》的唱词时,表现得心动神摇”“如醉如痴”。曹雪芹通过这一情节的设置,向汤显祖和他的伟大作品致


《牡丹亭》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图自图虫网)

 

除此之外,《牡丹亭》还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20世纪初,中国戏剧大师梅兰芳将《牡丹亭・游园惊梦》带到日本、美国等国演出,受到了当地观众的狂热欢迎。之后,《牡丹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以歌剧、舞剧、玩偶剧等不同样式活跃在世界艺术舞台上。


四百多年来,《牡丹亭》的魅力从未减退,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封建时代下人们对自由与真情的渴望;它是一首史诗,歌颂了足以超越生死的生命力量。时至今日,当我们走进那个“姹紫嫣红”的梦境,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悸动与温暖。

 

 

来源: 光明网 界面新闻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