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汉字之甲骨文
发布时间:点击量:30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画卷中,文字是跨越蒙昧、步入文明的关键里程碑。对中华文明而言,汉字的诞生意义非凡:它终结了历史仅靠口耳相传的局限,让过往得以被客观、完整地记载;它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让中华民族能回望来路、记录当下、启迪前程。


三千多年前,商人创造的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活水”。它不仅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成熟文字系统,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见证并滋养了中华文明的千年传承。



甲骨文是汉字的“活水源头”(图自图虫网)


惊世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颇具戏剧性。


1899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患病购买中药时,一味名为 “龙骨”的药材引起了他的注意。所谓“龙骨”,是中药铺中对古代兽骨、龟甲的称呼,认为其有止血、安神的功效。


王懿荣发现部分“龙骨”上有细小的刻画痕迹,这些痕迹排列整齐,并非天然形成,反而像是某种文字。有着深厚金石学功底的他意识到,这些刻画痕迹可能是某种尚未被发现的文字。


于是,王懿荣立马将药铺中所有的“龙骨”买下,并开始四处寻访“龙骨”的来历。经过仔细研究,他初步判断这些文字比当时已知的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更为古老。后来,人们将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文字统称为“甲骨文”。


1903年,王懿荣的好友刘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首次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即商代人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该书的出版,使甲骨文从“私人收藏”走向“公开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投身于甲骨文的研究。


在发现初期,古董商为了垄断货源,故意隐瞒甲骨文的出土地点,谎称其来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1908年,著名学者罗振玉终于从一位古董商口中得知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点是河南安阳小屯村。1915年春,他亲赴安阳收购甲骨文,成为来到小屯村实地考察的第一位中国学者。安阳行之后,罗振玉确定小屯村所在区域就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到的“殷墟”,为甲骨文的研究与后期殷墟的考古发掘奠定了基础。



发现甲骨文的窖穴(图自图虫网)


此后,考古工作者在殷墟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甲骨文。1936年发现的“YH127甲骨窖穴”,一次性出土甲骨17000余片,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甲骨文窖穴,为甲骨文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汉字之源


甲骨文所对应的时代属于商王国后期,自商王盘庚迁都至帝辛统治终结,历经8世12王,共计273年。这些刻于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出自殷商王朝的特殊群体,涵盖商王、贵妇、王室成员、卜官、贵族,以及各方巫师、地方要员等。


商人以特有的占卜文例形式(即甲骨卜辞)或记事文例形式(即记事刻辞),在龟甲兽骨上写刻下贯以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信仰追求的日常生活事象,记下了真实存在的商王室谱系、先王先妣名、贵显人物名、诸侯方国君长名、部落族长名、外交使者名与神话传说人物等。


透过甲骨卜辞,商王朝的社会图景得以清晰铺展:既能窥见其王位继承与婚姻亲属制度的鲜明特点,也能观察到王事运作与臣属活动构成的政治景观;既可探寻重大事件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流露,也能梳理商王与诸侯方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不同族群的宗教意识观念、军事战争中的武官配置、军队组织、武器装备与攻防策略,以及丧葬祭祀中人殉人祭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及其与墓主的关联等细节,也都通过古老的文字得以留存。



安阳小屯村是甲骨文的发现地(图自图虫网)


甲骨卜辞中这些丰富且具体的内容,为商代历史提供了确凿的出土古文字佐证,使商代从文献记载的模糊轮廓,转变为有出土古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成功填补了传统史书在商代历史记载上的空白。


除此之外,甲骨文还记有气象变化、水旱虫灾、粮食作物、建筑名称以及20多种乐器、10多种不同祭歌、50余种病症等内容。可以说,商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能在甲骨卜辞中找到鲜活的记录。


文明之光


目前,我国考古队已获得甲骨文十万余片,发现文字约5000字,但真正被释读出来的不到2000字。其断代分期众说纷纭,董作宾提出的“五期说”近些年来成为主流认知,即分为雄伟期、谨饬期、颓靡期、劲峭期、严整期。


雄伟期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盛世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甲骨文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的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谨饬期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祖庚和祖甲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


颓靡期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是殷代文风凋敝时期,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错落参差,文风幼稚,错乱、错字屡见不鲜。


劲峭期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的雄伟,书法风格劲峭有力,呈现出中兴的气象。



甲骨文一般刻在龟甲之上(图自图虫网)


严整期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这一时期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无颓废之病,但亦缺乏雄劲之姿。


作为汉字的源头,甲骨文见证了中华文字的传承与发展,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辉煌。我们不仅要了解甲骨文的历史,更要传承甲骨文所承载的文化精神,让这一“文明密码”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

 

 

来源: 光明日报 河南日报 江南时报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