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流淌着丰富多彩的方言。从北方平原到南方水乡,从西部高原到东部沿海,每一种方言都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志,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民俗的风情,凝聚着一方人民的情感与智慧。
官话,起源于雅言,是我国现代普通话的重要基础,也是使用人数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方言,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西北地区、江淮地区以及广西北部、湖南北部和东南部、江西沿江地区等。
官话方言(图自图虫网)
官话演变
官话,其名称源自我国古代对汉语官方标准语或汉族共同语的称呼。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人口的迁徙流动以及文化的传播交融等因素,官话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
早在上古时代,炎、黄两部落在融合的过程中,吸收各地方言,形成了黄河流域特有的北方话基础。至夏、商时期,华夏先民频繁活动于黄河流域,在其影响之下,开始出现最早的通用语言——雅言。
周朝以后,雅言已相当成熟。周人通过雅言推广文化,各地诸侯、贵族相继掌握了共同的书面语,《诗经》便是使用雅言记录的。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后,洛阳语渐渐融入雅言,成为标准语。
春秋时期,孔子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彼此间语言、语音各不相同。据传,孔子正是用洛阳雅言讲学,来让大家听得明白。
官话历史源远流长(图自图虫网)
秦灭六国后,统一文字,古代文言语法基本成型,奠定了官话语法体系的基础。汉朝,国家以洛阳雅言为标准语,又称“正音”“通语”等。
唐宋时期,承袭前制,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官话有了进一步的演变。至明代,官话以南京官话为基础,南京音成为国家标准汉语语音。直至清朝中后期,北京官话才开始取代南京官话,成为国语。
在漫长的岁月里,官话吸收、融合各地语言元素,逐步形成了如今丰富多样而又有着内在统一性的语言体系,成为现代标准汉语的基础。
八大官话
通常来讲,官话可细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八种次方言。其中,为大众所熟知的有东北官话、北京官话等,使用人数最多的是西南官话。
东北官话,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大部分地区,内蒙古东部以及河北东北部地区的主要方言,整体接近普通话,其语言体系生动形象,具有幽默感。
当然,东北官话也有不少区别于其他官话方言的独有方言词,更贴近人们印象中的“东北味”。比如,“屯子”意为“村庄”;“嗯那呗”为语气词,表示认可别人说的话;“艮”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不痛快,为人不爽利。
官话分布广泛(图自图虫网)
北京官话,为普通话的标准音,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中部等地区,三声四调,语音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儿化音多、爱用象声词、俏皮活泼等明显特征。
在北京官话里,儿化音最为常见,有“发小儿”“老伴儿”“门墩儿”等表达;其次,也喜欢用“七嚓咔嚓”“叽里咕噜”等象声词形容声音,画面感十足;在词尾后,加“个”,没有实际意义,却显得格外活泼,如“今儿个”“自己个儿”等。
西南官话,流行于长江上游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广西、湖南等地以及东南亚少部分地区,在词汇、音韵等方面与北方地区的官话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西南官话深受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湘赣等地域方言的影响,语音系统较为简单,多数不分平、翘舌音,也有的不分“fu”和“hu”、“n”和“l”、“ing”和“in”、“eng”和“en”等音。
各具特色的官话,见证了各地厚重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地域内互通互联的语言工具,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象征。
如今,官话的接受人群更为广泛,遍布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向世界展现出夺目、绚烂的中国方言之风采。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网易新闻 央视网 光明网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