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河南的石窟,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龙门石窟——那座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早已成为中原石窟的“代名词”。
然而,在河南的石窟版图中,还藏着诸多鲜为人知的“宝藏”,巩义石窟寺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
巩县石窟寺现存5个主要洞窟、3尊摩崖造像、近8000尊造像,尤以精美的《帝后礼佛图》闻名于世,成为中原地区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
巩县石窟寺(图自图虫网)
千年石窟
巩县石窟寺坐落于邙山之麓,洛水之滨,山光与水色交相辉映,景致清幽秀美,自古便有“溪雾岸之幽栖胜地”的美誉。它与不远处黄河、洛河交汇的壮阔景观相得益彰,共同勾勒出一幅兼具灵秀与雄浑的天然画卷。
追溯这座石窟寺的历史,其开凿始于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初名“希玄寺”。历经岁月更迭,宋代时更名为“十方净土寺”,至清代定名为“石窟寺”,此名沿用至今,承载着千余年的历史记忆。
在漫长的岁月中,巩县石窟寺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不仅是唐代高僧玄奘出家修行之地,更曾吸引唐太宗等帝王前来礼佛祈福,堪称声名显赫的皇家佛刹。崖壁之上,留存着180余则自北魏至宋代的造像题记,详实记录了石窟开凿与扩建的全过程,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佛教文化与社会历史的重要史料。
受限于邙山的地理条件,巩县石窟寺的总体规模相对有限,仅存5个大型洞窟。若单论建造规模,它无法与云冈、龙门两大石窟相提并论,但却以“小而精”著称,各类造像与雕刻琳琅满目,丝毫不逊色于大型石窟的艺术水准。
石窟寺内的佛像造型独具特色,皆为“褒衣博带”式:面容方圆饱满,嘴角微微上翘,神情宁静祥和,多呈结跏趺坐之姿;衣褶稠叠繁复,以规律的形态垂落于座前,尽显北魏造像的典型风格。佛像的头光与背光纹饰因年代久远多已模糊不清,而背光外侧则对称雕刻着飞天、莲花、化生等图案,灵动精巧。龛楣装饰亦十分丰富,常见火焰纹、七佛莲花纹、卷草纹,或采用五边形拱龛造型。3号窟中心柱西面的龛楣帷幔尤为别致——楣中部刻有3个饕餮纹样,两端则是对称的龙形浮雕,龙首皆衔着垂幔与璎珞,工艺精湛,气势不凡。
巩县石窟寺(图自图虫网)
值得一提的是,巩县石窟寺内留存的中心方柱,是其有别于其他石窟的显著特征。由于邙山岩石层断裂纹较多,工匠们巧妙地设置中心方柱以加固洞窟结构,有效防止了坍塌风险。同时,中心方柱的存在还增加了可雕刻的石壁面积,使工匠得以在此雕琢出类似石塔的大型艺术作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国之瑰宝
在巩县石窟寺的众多瑰宝中,《帝后礼佛图》浮雕无疑是最负盛名的存在。龙门石窟中同题材的《帝后礼佛图》因遭盗凿而流落海外,巩县石窟寺的这幅成为了国内现存的孤品。因保存状况相对完好,其历史与艺术价值愈发凸显,堪称国之瑰宝。
在巩县石窟寺中,1、3、4号窟的窟门前壁内侧均刻有《帝后礼佛图》,其中以1号窟的作品保存最为完整、图像最为精美,堪称巅峰之作。
该窟的《帝后礼佛图》浮雕位于南壁窟门的东西两侧,两侧均为三层布局,呈相向排列之势。东侧是以太上皇为首的男供养人群像,共有主像13尊,每尊重约60厘米;侍从像40余尊,身高约40厘米,略矮于主像;西侧则是以皇后为核心的女供养人群像,主像11尊,侍从30余尊,人物尺寸均稍小于东侧。
整个浮雕中,太上皇头戴平天冠,右手持莲枝,左手轻放于侍者所捧的香炉之上,尽显肃穆虔诚;两侧侍者或为其牵衣护持,或手持羽扇、伞盖等物,仪仗周全;其余男像皆头戴高冠,各与身旁持伞、执扇的侍从形成独立单元。
每层浮雕因人物方向、服饰风格的统一,形成了强烈的整体感;上部空间中,斜向伸展的羽扇、伞盖与飘动的绶带相互映衬,再加之人物的参差错落,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的变化。整支礼佛队伍,既展现了贵族上层的雍容华贵,又洋溢着发自内心的虔诚肃穆之情。
巩县石窟寺(图自图虫网)
此外,《帝后礼佛图》东侧浮雕的构图也颇有特色。它以三排呈三级列置的方式布局,与龙门石窟的同题材作品风格迥异。这种构图在有限的石壁空间内,营造出更为宏大繁密的视觉效果,极具张力。更精妙的是,在由上至下的三级构图中,主要人物的排场大小与随从人数各不相同,清晰地呈现出帝、王、君、臣的等级序列。对应不同等级的人物,其身体姿态也暗藏玄机——尊贵者昂首挺胸,昂扬自信;谦卑者躬身颔首,神态恭谨,微妙地传递出不同身份的仪态特征。
这般精湛传神的雕刻工艺,不仅是北魏艺术的杰出代表,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后人研究北魏的皇室礼仪、社会等级与审美风尚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
来源: 河南省人民政府 北京晚报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