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大湖之太湖
发布时间:点击量:39

诗人笔下的“太湖三万六千顷,多少清风与明月”,道出了太湖烟波浩渺的壮阔;传唱的儿歌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更是将太湖的旖旎风光唱进了无数人的心里。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横跨江苏、浙江两省。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它像一面巨大的银镜,镶嵌在长江三角洲的腹地,千百年来滋养着江南文明,见证着沧海桑田。



太湖风光(图自图虫网)


起源之谜


从地质、地貌和沉积学等角度综合来看,太湖大约是在全新世中期,即距今6000年左右形成的。但其形成原因在地学界存在广泛的争议,不同学者提出了众多假设,包括潟(读作xì)湖成因说、构造成湖说、火山喷爆说、陨石冲击成湖说等。


潟湖是一种因为海湾被沙洲所封闭而演变成的湖泊。该观点认为,太湖原是与海相通的大海湾,扬子江与钱塘江的向东延伸与反曲(一种地貌现象),使得部分海面被环抱逐渐形成潟湖。随着海水的淡化和江河的不断注入,潟湖演变成淡水湖,即如今的太湖。


构造说指的是太湖地区地壳的新构造运动,造成太湖平原下沉,西部山区的水系由苕溪、荆溪等流向平原的洼地中,积水逐渐形成太湖。


火山喷爆说认为太湖及周边大小诸湖都是火山喷爆而成的地面沉降湖。而经地质调查,太湖三山岛附近的确有火山,喷发时代为5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太湖风光(图自图虫网)


陨石撞击说则提出,陨石撞击地球表面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坑洼,随着雨水和河流的注入,逐渐形成太湖。科研人员在太湖周边发现了诸多疑似陨石撞击的地质证据,如环形山、冲击坑以及陨石撞击环境下才能形成的矿物和岩石。


文明印记


太湖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历史文化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距今四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在太湖周边修建水利设施,发展稻作农业,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遗址中出土的玉器、黑陶等文物,不仅展现了良渚先民卓越的智慧,更见证着当时太湖流域的繁荣。


有文字记载的太湖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尚书·禹贡》中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记载,说明太湖在当时已经是重要的地理标志。


到了春秋时期,太湖成为吴、越两国的重要战略区域,吴王阖闾曾在此训练水师。而《越绝书》记载,越国大夫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携西施隐居太湖,为太湖增添了一段浪漫传奇的色彩。


隋唐时期,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曾主持疏浚太湖入江水道,他在《钱塘湖石记》中详细记载了该水利工程。



太湖风光(图自图虫网)


及至两宋,太湖周边的苏州、湖州商业繁荣,纺织、制瓷等手工业发达。北宋名臣范仲淹治理太湖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浚河、置闸、修圩”的治水方略,至今仍在太湖流域的水利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太湖成为江南漕运的重要通道。据《明史·河渠志》记载,每年经太湖转运的漕粮达数百万石。


绝美风光


太湖的绝美风光与深厚底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源泉。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下“烟渚云帆处处通,飘然舟似入虚空”,生动描绘出太湖烟波浩渺、帆影点点的壮阔景象;宋代范仲淹的“有浪仰山高,无风还练静。秋宵谁与期,月华三万顷”,将太湖的动态与静态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元代杨维桢的“具区浩荡波无极,万顷波中好放船”,尽显太湖的雄浑气势……


今日的太湖,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系统。整个太湖流域面积涵盖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太湖的生物多样性同样令人惊叹。调查显示,太湖现存浮游植物 8门108属268种,浮游动物4大类215种,底栖动物63种。鱼类共有107种,其中银鱼、白鱼、白虾组成的“太湖三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美食。


此外,太湖周边的湿地还为众多候鸟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每年秋冬季节,数以万计的候鸟来此越冬,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白头鹤、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等。它们或在浅滩觅食,或在芦苇丛中栖息,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太湖风光(图自图虫网)


时光的潮水漫过岁月河床,太湖始终以澄澈的眼眸凝视着文明的更迭。它见证了良渚先民的智慧,承载过吴越争霸的风云,更滋养着长三角的万千生灵。


未来,太湖仍将托举着满天星辰与万家灯火,在江南这幅舒展的水墨长卷中,用每一道涟漪续写人与自然彼此馈赠的诗篇。

 

 

来源: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澎湃新闻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