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探寻历史中的金陵琴派
发布时间:点击量:91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等,是中国传统文人修身养性、寄情抒怀的乐器,素来位居“琴、棋、书、画”之首。



中国古琴艺术源远流长,大致可以追溯到3000 年前,琴人伯牙与知音钟子期的故事脍炙人口。早在1800 多年前,南京地区便有琴艺活动的记载。东汉末年,相传文人蔡邕曾经到秦淮河畔探幽览胜,根据青溪五处不同特点,分别谱写成琴曲《游春》、《绿水》、《幽居》、《坐愁》、《秋思》(合称《蔡氏五曲》)。这是现存最早见之于记述的古琴曲之一。


因地域、习俗、语音、师承、传谱的不同,琴乐呈现出风格各异的流派。作为中国古琴艺术流派之一。2009年,“古琴艺术·金陵琴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源自明末清初的金陵琴派,是中国古琴界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重要流派。




明代著名琴学家黄龙山、杨表正、杨抡等人,曾在南京从事琴艺、著述等活动。万历十三年(1585),南京三山街“富春堂”出版有杨表正的琴谱《重修正文对音捷要声谱传》、《琴谱正传》等,其特点是有琴必有歌,属于琴歌形式。万历三十七年(1609),刊行出版了杨抡所著的《太古遗音·伯牙心法》,一改前代乐人江操推崇的琴歌第一的形式。


金陵琴派正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尽管后来几经盛衰,但凭藉琴家坚持不懈的薪火相传,这一流派延续到近代。清末民国时期,乃是南京古琴文化兴盛的重要时期。特别是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金陵琴派在原有基础上更注重琴家个人风格的表现,艺术影响逐渐扩大,日益受到社会重视。



金陵琴派代表性人物夏一峰、张正吟等名家交流琴艺  (图源:网络)


1934年,由王心葵、徐元白、夏一峰等人发起创立青溪琴社,活跃金陵琴坛的同时,坚持进行古琴艺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工作。1954年12月,南京乐社正式成立,社中包含一个古琴组,其后古琴组独立出来,定名为“金陵琴社”。


金陵琴派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承前启后,融汇南北琴风,还汲取官家所提倡的“清和雅正”等艺术特质,在节奏、指法和音乐意境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



金陵琴派古琴家张正吟传授古琴演奏艺术 (图源:网络)


在艺术与哲学理念上,历来强调琴家应具有全面的艺术修养,追求主体与客体、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琴艺精神的最高风范就是尽情地表达琴人的内心世界,只有从“琴心合一”走向“天人合一”,才可能达到一种高雅精致、清澄脱俗的审美境界;


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上,突出琴歌与琴曲并存,强调创新,反对雷同;


在演奏特点上,则秉持古韵之遗,强调指法灵活细腻,演奏飘逸洒脱,跌宕起伏,尤以“顿挫”取胜,表现出一种抑扬有纪、参序有节的艺术风格。《蔡氏五曲》、《关雎》、《秋塞》、《梅花三弄》、《醉渔唱晚》、《潇湘水云》等都是其代表琴曲。

 

 

来源: 秦淮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