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大湖之呼伦湖
发布时间:点击量:11

在内蒙古广袤无垠的草原深处,藏着一片神秘而壮美的水域——呼伦湖。千百年来,它犹如一面巨大的银镜,映照着蓝天白云与碧草牛羊,是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千万生灵的栖息家园,更是游牧文明与生态智慧的永恒见证。

 

呼伦湖,又名呼伦池、达赉湖、达赉诺尔,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素有“草原明珠”“草原之肾”之称。

 

呼伦湖(图自图虫网)

 

岁月变迁

 

呼伦湖的变迁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自然史诗。

 

早在二千五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原始的呼伦湖缓慢移向乌尔逊河以东至辉河一带。

 

距今大约二百至三百万年,地壳持续挤压,现今湖区的东西两侧产生了两条大断层,呼伦湖地区由此成为该区域最低处,原始呼伦湖又移回现今呼伦湖的位置。

 

其后数百万年间,呼伦湖地区的气候从温热多雨转为冰川气候,又转暖变干,地形、地貌和水文特征受到影响,逐渐塑造出现代呼伦湖的基本格局。

 

呼伦湖历史悠久(图自图虫网)

 

在漫漫岁月长河里,呼伦湖的面积并非一成不变。

 

清末时期,呼伦湖曾经历过干涸,只剩下几个小水泡和大量湿地。二十世纪以来,呼伦湖的湖面又逐渐扩展,经历了多次涨落周期变化。

 

凭借这种伸缩性、吞吐性的特征,呼伦湖成了一个独特的地理存在。

 

1965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兴建泄水工程,呼伦湖的水位得到有效控制。

 

如今,呼伦湖及其周边水系已被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并被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维系呼伦贝尔大草原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动植物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千年历史

 

据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呼伦湖及其水系周围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1933年,考古学家在这里首次发现扎赉诺尔人头骨,揭开了呼伦湖人文历史研究的序幕。

 

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人们陆续发现了蘑菇山旧石器遗址、哈克细石器墓等重要遗存,进一步证实了呼伦湖区域悠久的远古文明。

 

追溯史料,呼伦湖数易其名。如《山海经》中有“东胡在大泽东”的描述,大泽即呼伦湖,此句意为东胡族居住在呼伦湖之东。

 

据《魏书·序记》记载,北齐时期,宣帝“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的历史,可见当时呼伦湖面积广阔,四周多沼泽湿地。

 

冬日的呼伦湖(图自图虫网)

 

五代后晋时期,据《旧唐书》记载,大室韦部落傍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而居,其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伦泊(呼伦湖)。彼时,呼伦湖水面宽大,是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注入额尔古纳河东流入海的吞吐湖。

 

此后,史籍中有关呼伦湖的记载更多,名称各异。辽金时期,人们称呼伦湖“栲栳泺”,元朝时称“阔连海子”,明朝时称“阔滦海子”,清朝时称“库楞湖”。

 

当地牧人则称其为“达赉诺尔”,蒙古语意为“海一样的湖”。而呼伦湖的名称直到近代才逐渐确定下来。

 

生态画卷

 

作为内蒙古第一大湖,呼伦湖的地表水系复杂而独特。它与哈拉哈河、贝尔湖、乌尔逊河、克鲁伦河等河流湖泊相互连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系网络,滋养着草原万物,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

 

呼伦湖的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湖内生长着各种藻类、芦苇和浮萍,鱼类资源繁多,种类达近百种,既有常见的鲤鱼、鲫鱼等,也有珍稀的达氏鳇、史氏鲟等。

 

此外,呼伦湖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和东部内陆鸟类迁徙的关键通道。每年春秋两季,大批候鸟在此聚集、停息、过路,鸟的啼鸣声与湖水的拍打声交织,奏响生命的赞歌。

 

呼伦湖景色美如画(图自图虫网)

 

据初步统计,呼伦湖地区共有鸟类1741343种,占中国鸟类总数的五分之一,除天鹅、雁、鸭、鹭等鸟类外,还有丹顶鹤、白鹤、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当然,呼伦湖的生态价值远不止于生物多样性,其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还发挥着重要的净化功能。例如,湖畔周边的沼泽湿地好似一个巨大的过滤器,可以降解农牧业产生的污染物,净化水源,维护草原生态的平衡与稳定。

 

伫立湖畔,看湖水漫过浅滩,掠过草原。呼伦湖,这片见证了亿年地质变迁、哺育了无数生命的湖泊,正以包容、开放的姿态,诉说着北疆大地的沧桑与传奇。

 

 

来源: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博物馆 呼伦贝尔盟志 搜狐网 网易新闻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