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一名园,不在园林之城苏州,亦不在素负盛名的扬州,却能引得康熙、乾隆两帝多次前去游玩,为之题诗、赐字,深得世人欢心,它便是无锡的寄畅园。
寄畅园,又名凤谷行窝、凤谷山庄、秦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是江南地区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无锡唯一的明代古典园林,与瞻园、留园、拙政园并称“江南四大名园”。
无锡寄畅园(图自图虫网)
名噪江南
寄畅园的兴建与秦氏族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发展历程颇为波折。
元朝时期,寄畅园仅是惠山寺的两间僧舍,名为“南隐”“沤寓”。
1520年,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秦金购得僧舍,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秦金号凤山,扩建的园林又在惠山的山谷里,故而他将私园取名为“凤谷行窝”,奠定了园林以山林野趣为主的雏形。
秦金逝世后,其后辈秦翰与秦梁两父子继承该园。1560年,秦翰与秦梁重新设计假山、水池的布局,“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园林又名“凤谷山庄”。
寄畅园景色(图自图虫网)
多年后,园林由秦梁之侄秦燿接手。1591年,朝堂失意的秦燿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在原园林之上新建园景二十余处,每景题诗一首。秦燿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之意,改园名为“寄畅园”。
清康熙初年,秦燿的曾孙秦德藻邀请当时的造园名家张涟精心布置园林,掇山理水,疏泉叠石,园景益胜。“由是兹园之名大喧,传大江南北。四方骚人、韵士过梁溪者,必辍棹往游,徘徊题咏而不忍去。”
自1684年至1784年,康熙、乾隆两帝每每下江南,都要去寄畅园游玩一番,留下了许多匾和诗章。尤其是乾隆,对寄畅园钟爱有加。他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因爱其幽致,乾隆回京后以寄畅园为原型,在清漪园中仿建了“惠山园”。
深秋的寄畅园(图自图虫网)
咸丰、同治年间,寄畅园东南部多数建筑毁于兵火,园内珍贵文物损失惨重,园林繁华之景渐趋暗淡。
1952年,秦氏后裔将寄畅园上交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对其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基本恢复了寄畅园全盛时期的园林景观。
寄畅山林
中国古典园林类型多样,有修建在街巷高墙之中的宅第式园林,亦有构筑在自然山川之间的山麓别墅式园林。
别墅式园林大多是园主在城郊或名山胜地等自然山川之中取湖山一角而建,仅将其作为季节性的游憩场所。这类园林以自然风景取胜,建筑简约,风格幽寂淡雅,踏身而入,可远离尘嚣、栖身山林,大有返璞归真之意趣。
雨雾下的寄畅园(图自图虫网)
寄畅园,便是其中翘楚。
寄畅园位于惠山山谷之北,地形起伏,有先天的造园优势。“天下第二泉”——惠山泉作为寄畅园的水源,清冽的泉水由西、南两个方向注入园中心的锦汇漪,赋予了寄畅园质朴自然、清幽旷古的气质和情韵。
寄畅园以山、池为中心,池西、南为山林自然景色,池东、北则以建筑为主,整体布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从借景来看,自园内锦汇漪东岸向西望去,可见对岸假山上的蓊郁树木,再远借惠山优美山形,构成远中近三个观赏层次。若从池北岸的嘉树堂向东南望去,锡山及龙光塔被借景入园内,又是一幅绝美的画图。
寄畅园秋色(图自图虫网)
在理水方面,寄畅园传承了古典园林“大水宜分,小水宜聚”的理水手法,通过建筑、桥梁、置石等进行大小水面的分割,使得水面辽阔无边,不见其水口,也不知其所踪,精妙绝伦。
寄畅园的叠山手法尤为巧妙。园西部的假山中部隆起,首尾两端渐低。如此一来,假山的山首迎锡山,山尾向惠山,与锡惠二山的衔接极其自然,犹如真山余脉,真乃匠心独运之笔。
寄畅园的巧妙之景隐藏于山水之间,一树一木尽能彰显自然之趣。若闲情入寄畅,自能畅快归去。
来源: 惠山古镇景区官网、搜狐网、国学网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