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非遗大观 | 南京评话
发布时间:点击量:1453

南京评话是南京地方曲艺的一个门类,又称南京的“说书”、“说大书”、“讲评词”等,就是用南京方言说书、讲故事。南京评话曾与扬州评话、苏州评话并称为江苏评话三大流派,是深受南京地区民众喜爱的一种语言艺术。2007 年,南京评话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说书”这种形式在南京出现,是在南朝宋、梁时期。由于当时佛教盛行,南京地区出现了一种名为“唱导”的宣法讲经形式,它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说书。主持“唱导”的,都是佛门僧众,他们在宣经讲法、释教典故的过程中,不只采取“转读”、“梵唱”等照本宣科式的说唱方法,而且还增加了“旁引譬喻”的成分,运用通俗易懂的典故、形象生动的比喻,力求更好地激发广大信徒的兴趣。




明末清初,在夫子庙桃叶渡说书的柳敬亭被称为“南都第一”明代后期,由于朝廷腐败昏庸,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但“ 留都”南京一时间却出现了畸形的繁华景象。一大批外地的说书艺人纷至沓来,竞相设场亮相,著名说书艺人柳敬亭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柳敬亭原本姓曹,江苏泰州人,因少年犯法避难而离家出走,后来为了重新做人,就改了姓名。他自1634 年开始浪迹南京,桃叶渡畔的“长吟阁”,就是他后来设座说书的场所。他尤其擅长《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和《说岳全传》等书,因而名噪一时。当时许多南京人称赞他为 “南都第一”。柳敬亭在南京的献艺活动,对南京评话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据当代南京评话老艺人孔幼平讲述,南京评话艺术发展到乾隆以后,就有了自己的行会组织“三皇会”(即敬天、地、人之皇为祖师),由当时的“说善书”艺人赵姓菩萨(其真名不详,“菩萨”乃其绰号)创立。这一行会组织经历200 余年之久而不衰,一直延续到20 世纪中叶以后才消亡。据说赵菩萨尤擅演说《济公传》,后来还被南京评话艺人奉为祖师爷。


光绪年间至民国初期,东南沿海一带经济发展较快,南京评话由此进入发展兴盛期。茶馆、书场、书棚纷纷出现了摆场说书的,到1910 年前后,全市各类曲艺茶馆、书场多达40 家左右。20 世纪50 年代,当时说书的场所就有五六处之多



民国建都以后,南京再次成为全国曲艺活动中心。仅当时城里的南京评话艺人就已经超过百人,声势逐渐超过了其它曲种。演出场所纷纷涌现,名家高手迭出,如说《水浒》的李朝云、张长如、陈秀山,说《三国》的周善之、张鸿儒,说《唐宋书》的何锦朝、何锦堂等。抗日战争前后,南京全城书场已近百处,说书艺人约200 余人,各种流派纷呈,各具千秋。其中成就较大的评话艺人,还有张雨臣、孔筱平、田少章、戴金山等人。“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些后起之秀如张幼臣、孔幼平、谢祖庆、郭正明、杜少山、汤定福、卞学文和贺长荣等人,也相继在南京评话界脱颖而出。



1949 年以后,政府多次拨款在夫子庙、新街口和三牌楼等地修建数十间书场。特别是1955 年夫子庙人民游乐场的建成,南京评话演出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不少评话艺人先后参加了南京曲艺团和其它一些曲艺表演团体。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作并改编了一些新书目如《义民册》等,给南京评话注入了新鲜空气。1958 年6 月,他们以中共党员黄励事迹改编创作的评话《雨花台上红旗飘》,在江苏省曲艺会演中一举获得了创作奖和表演奖,后来在全国第一届曲艺评话调演中受到了行家的称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著名老艺人张雨臣之子张幼臣,在全国第一届曲艺评话调演中,获得由当时文化部长陆定一亲自颁发的“评话艺术家”奖状。这一时期,蜚声书坛的南京评话艺人,还有孔幼平、金少臣、王小瀛等人。1966 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南京评话几乎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南京评话艺术重新获得了新生。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南京评话经常与其他曲种同台演出,共同营造了当代南京曲坛百花齐放的繁盛景象。而这一时期活跃在南京书坛的评话艺人,则有孔幼平等人,特别是孔幼平自幼受家庭和秦淮文化环境熏陶,深得家父孔筱平的真传,而且能编善演,他演说的《乾隆下江南》曲目等,语言诙谐,生动活泼,颇受欢迎。




说、评结合。清代初期戏曲理论家李渔寓居南京时,在他的《闲情偶寄》中写道,评书(话)是“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其实南京评话亦然,它包括了“说”与“评”两个基本方面,即艺人不仅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而且还对所述人和事物的真假、善恶和美丑等,发表个人见解,藉以渲染烘托气氛,对广大听众有所启迪,领悟其中的内涵。



内容广泛。南京评话内容涉及面广,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事件、轶闻趣事和现实生活等。它非常讲究事理的逻辑性、哲理性,力求以通俗易懂的乡土语言,生动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评话艺人还要练就模仿各种声响的“口技”本领,如虎啸狼嚎、马嘶犬吠、雷鸣电闪、击鼓放声等。评话艺人的语言必须流畅诙谐,抑扬顿挫,有张有弛,从而生发出“全凭一张嘴,满台风雷吼”的艺术魅力。



表演形式。南京评话基本形式为单人表演,通常只说不唱,完全靠说表、噱头、手面、眼神等表演功夫来折服听众。演出道具为一把折扇、一方醒木。艺人手持折扇,一方面显示潇洒之态,同时可借用折扇辅助表演,模拟各种物件。评话艺人还可以根据故事情节需要,以不同方法敲击醒木,通过不同的声音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文、武有别。根据每个艺人“文说”、“做功”表现的不同,南京评话通常又分为文、武两派。文派比较注重艺人的“三寸口舌”说功;而武派则更讲究艺人的形象语言,主人公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皆能模仿得惟妙惟肖。


历史上南京评话艺人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评话书目,为后世保留下了丰富的民间曲艺遗产。如《周侗访友》、《济公传》、《达子敬打马猴》、《雨花台上红旗飘》、《乾隆下江南》、《明英烈传》等。



在南京评话艺人当中,有的属于师承家传,而有的则是师传衣钵,因此演技风格各异,各擅所长。由于南京方言属于江淮语系,所以南京评话也曾受到周边地区不少民众的喜爱。





 

 

来源: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