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就已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
由于持续时间久、庆祝氛围浓,春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衍生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传统习俗。其形式内容纷繁多样,承载着丰厚的春节文化内涵,时至今日,仍是家家户户欢度春节的重要流程。
春节传统习俗(图自图虫网)
由来已久
早在观象授时年代,古人就根据农事周期变化,创造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节令民俗。秦汉以前,我国各地虽然风俗时历不同,但都极其重视岁首的日子,并为之举办重大的庆典活动。
汉代以后,各地历法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互相融合,春节习俗渐渐普及至全国。此时,文献上出现了岁首祭祀的记载,如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
魏晋时期,出现了除夕守岁习俗的文字记录。晋朝周处的《风土记》曾记载:除夕之夜大家相互赠送礼物,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图自图虫网)
南北朝,放爆竹、拜贺等习俗兴起。据南朝著作《荆楚岁时记》所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岁首习俗多围绕祭祝祈年、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等主题展开,各项活动的形式与内容逐步完善,为后世春节奠定了良好的习俗基础。
过节仪式
春节作为集祈年、庆贺、娱乐于一体的中国传统佳节,其习俗涵盖范围广泛,小到饮食起居,大到娱乐休闲,种类极其丰富。尤其在年关之际,办年货、贴年红等群众喜闻乐见、约定俗成的习俗活动几乎成为全国上下不可或缺的“过节仪式”。
春节采购年货,可谓是寻常百姓家的大事之一。吃的、穿的、戴的、用的、玩的、送人的,凡是春节所必须的应时物品,统一称之“年货”。而采购年货的过程即为“办年货”。
古时,因交通闭塞、物资缺乏,人们常在节前赶集时将过年物品一同备齐,久而久之,就有了办年货的习俗。如今,从传统的批发市场、年货大集到新兴的电商直播,大家办年货的热情有增无减,喜庆热闹的年味在“购物狂欢”中悄然兴起。
过年习俗纷繁多样(图自图虫网)
贴年红,即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窗花等习俗的统称。因为都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故有年红之称。
春联又叫对联、门对、春贴等,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常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愿景;门神,即守卫门户之神,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寓意卫家宅、保平安;年画,由门神演变而来,题材更为广泛,既有财神、老寿星、紫微星等,也有梅兰竹菊、山水花鸟等,深受群众喜爱。
贴年红不仅可以装饰环境、烘托氛围,还表达了广大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期望。每当年红铺遍各家各户,新年的脚步也将越来越近。
各地年俗
当然,因地域风土人情差异,各地习俗亦有所不同,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在福建闽南一带的农村里,农户家中房多门多。过年时,他们会在房门两侧放置两株贴着红纸的连根甘蔗,当地方言“蔗”与“佳”近音,故有进入佳境之寓意。厅堂内的案桌上摆放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则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广东文化底蕴深厚,各大区域习俗侧重点不同。广府地区商业气息浓厚,有迎春花市、醒狮舞龙、庙会游玩等活动,可沉浸式体验年俗文化;客家地区的习俗保留了更多客家特色文化,如除夕用长命草、松柏、大桔叶煮水沐浴,初三吃岁饭,人日吃七样菜等。
南北各地的年俗不尽相同(图自图虫网)
陕北地区人文历史厚重、民风豪迈粗狂,涌现了一些气势磅礴的民俗活动,如闹秧歌、转九曲。
秧歌拜年是陕北的一道独特风景,每逢年节,各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人们扭起秧歌,沉醉于新年的喜悦中,一同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转九曲又称转灯,一般在正月十五进行。陕北人民通常用高粱杆围出一个四四方方的九曲阵,阵内摆放着油灯、灯笼、彩旗等物品。夜幕降临,360盏油灯同时点亮,成群结队的人们沿着曲折的道路转来转去,以此寄托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年关将至,各地的特色年俗活动如火如荼,我们的春节便在这欢声笑语中奏响华章。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人民网 中国网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