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文化之仰韶文化
发布时间:点击量:65

一百多年前,在黄河岸边,在巍巍韶山脚下,仰韶村遗址迎来了科学发掘的第一铲。图案绚丽、线条恣意的彩陶破土而出,一段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灿烂史前文明画卷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震惊世界。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影响远达甘肃、青海、湖北、河北、内蒙古等周边地区,在我国考古学研究和考古学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仰韶文化代表性文物(图自图虫网)


四次发掘


仰韶村坐落在河南省渑池县一块黄土台地上,三面环水,抬头可见巍峨的韶山,故得名“仰韶”。


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却蕴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密码。历经百年沧桑,仰韶村遗址先后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如同历史深处的回声,一次次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1921年10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人,在仰韶村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出土了陶器、石器等一大批文化遗物。根据国际考古界的惯例,安特生用首次发现地“仰韶村”为这些遗迹、遗物命名为“仰韶文化”。


1951年6月,考古学家夏鼐等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小规模发掘,开挖探沟一条、灰坑一个,发现了排列稠密、上下叠压的9座不同时期的墓葬。依据发掘结果,专家们提出仰韶村遗址“是一种仰韶和龙山的混合文化”。



以仰韶文化为主的大河村遗址(图自图虫网)


1980年10月至1981年6月,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200余平方米,基本弄清了仰韶村遗址的文化内涵,厘清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


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仰韶村遗址的第四次考古发掘发现较为丰富,有房址、壕沟、墓葬、灰坑葬、窖穴、灰坑、灰沟、道路、柱洞等。遗址还出土了一大批文化遗物,包括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象牙制品等,所见遗存年代涵盖仰韶文化早期、中期、晚期以及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时期。


彩陶文化


由于仰韶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绚丽的彩陶,因此早年一些研究者直接将其称为“彩陶文化”。


自1921年至今,经过近百年的调查、发掘和研究,考古学界对仰韶文化的起源、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等问题都有了深刻的认识。研究表明,仰韶文化前后历时2000余年,是延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考古学文化,可以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年至6000年,以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是仰韶文化的开始阶段。彩陶以黑彩为主,图案多写实,如鱼、蛙、人面纹和几何纹等。


仰韶文化中期距今6000年至5300年,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为代表,是仰韶文化的大发展阶段。彩陶以黑彩为主,还出现了红彩、白衣彩陶等,图案主要是由几何纹构成的花卉形图案。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庙底沟彩陶的主题花卉图案描述的是玫瑰花的形象,因此有了“华山玫瑰燕山龙”的诗句。


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300年至4600年,是彩陶的衰落阶段,以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为代表。彩陶以红彩为主,图案趋于简单,有条纹、网格纹、折线、圆点等。



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开始阶段(图自图虫网)


总的来说,仰韶彩陶以人面、鱼、鸟、獠牙神祇为主体,并且形成稳定、系统的组合主题。组合主题不仅仅是一种陶器装饰图案,还反映了仰韶文化神祇与巫祝信仰体系。


据考古学家推测,这些神祇题材影响了之后龙山时代到青铜时代的礼器图案题材,是青铜时代信仰系统的重要源头。


生活面貌


说到仰韶人的社会生活,不得不提到一个词——“大房子”。


仰韶文化的“大房子”分布范围甚广。河南灵宝西坡、陕西白水下河、山西离石德岗、甘肃秦安大地湾等地都曾发现有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方形或五边形“大房子”。


有研究者根据民族志的记录,认为仰韶文化的“大房子”并非一般的居住空间,而是社群的公共议事场所,是对整个社群重大事务进行集体商讨和决议的地方。


农业生产方面,仰韶文化以粟作(或称为旱作)农业为基础。其主要表现为粟的比例大大增加,黍的比例同步下降;采集野生果实的数量大大减少,大豆的比例开始上升。


伴随着成熟的粟、黍、豆、稻等作物品种组合模式,仰韶文化的家畜和动物资源利用模式也基本固定下来。遗址中猪、狗、鸡等动物骨骼的出土,表明仰韶先民享用的肉食品种类十分丰富,家禽养殖正逐步成熟。



仰韶文化遗址公园(图自图虫网)


除此之外,仰韶先民也很注重梳妆打扮,各遗址中都出土有绿松石耳坠、骨珠、陶环、骨笄、石璜、玉璜、蚌饰等。


七千年时光流转,仰韶文化早已湮没于黄土之下,但它所孕育的文明基因,却深深镌刻在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仰韶文化,不仅是考古学上的一个名词,更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故乡。

 

 

来源: 河南日报 瞭望东方周刊 人民网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