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宝动物之朱鹮
发布时间:点击量:191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张籍被身姿优美的朱鹭所吸引,诗篇间难掩喜爱之情。从名字与形态不难看出,张籍笔下的朱鹭就是如今的朱鹮。

 

朱鹮,古时称朱鹭、朱鸟、红鹤等,为鹮科朱鹮属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陕西等地,后因生存环境恶化、天敌威胁等原因濒危,目前仅在陕西洋县可见其野生踪迹。

 

朱鹮(图自图虫网)

 

鸟中美人

 

朱鹮体态娟秀优雅,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丽而不俗;双颊如胭脂般绯红,颇有温柔贤淑之气;羽冠、背和两翅点缀些许朱红色光辉,双翅展开飞行时,翩若惊鸿,尤为耀眼,如“鸟中美人”。

 

朱鹮栖息于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的邻近水源处,偏好湿地、沼泽和水田。白天,它们用长喙探入水滨泥潭中寻觅食物,主要以小鱼、泥鳅、蛙、蟹、虾、蚯蚓、甲虫等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夜晚,它们便落于高树上进行休息。

 

朱鹮身姿优美(图自图虫网)

 

性情上,朱鹮孤僻而沉静,除起飞时鸣叫外,其他活动一般不鸣叫。日常会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很少与别种鸟合群。细心观察,朱鹮在行动时步履较为迟缓,飞行时两翅鼓动亦较慢,举止间尽显“端庄得体”。

 

每年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节,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成配偶后,会离开群体,选择一处高大的树木来筑巢、产卵。感人的是,朱鹮终生实行“一夫一妻制”,若一只不幸死亡,另一只会独自过完下半生。如此情深义重的朱鹮,也被人们视为“爱情之鸟”,成为坚贞爱情的象征。

 

吉祥之鸟

 

朱鹮是稀世珍禽,更是地球生物的“活化石”。据研究表明,朱鹮的祖先最早出现在距今约6000万年前,历史颇为悠久。

 

古时,朱鹮是中国礼乐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夏商周时代,战争不断,社会上出现了最早的鼓种乐器之一——建鼓,士兵执棰敲之以鼓舞士气。朱鹮因叫声低沉悠远的特点,成为建鼓上的图画符号。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河流纵横,地理位置优越,朱鹮生存于此,其优雅迷人的身姿令楚人陶醉不已。有文献载:“楚威王时,有朱鹭合沓飞翔而来舞,则复有赤者,旧鼓吹《朱鹭曲》是也。”

 

展翅飞翔的朱鹮(图自图虫网)

 

至汉代,朱鹮面颊鲜红、羽毛粉红的特征恰好符合汉朝“尚赤”的文化追求,其祥鸟之意象渐入人心。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乐略》中曾有言:“鹭惟白色,汉有朱鹭之祥,因而为诗。”

 

此后,随着历史的演变,朱鹮备受尊崇,成为古人心中的“吉祥之鸟”,翱翔展翅于中国、日本、俄罗斯、朝鲜半岛等地,拥有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朱鹮保护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受环境变化、资源缺乏以及人类活动等影响,朱鹮栖息地的面积不断缩小,种群数量开始急剧下降。1964年后,人们在中国境内有长达十余年时间未曾见过朱鹮的踪迹,不免开始担忧其命运。

 

197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建考察队,全力搜寻朱鹮。他们跨越九个省区,先后探访了我国境内朱鹮历史栖息地,行程达5万多千米。19815月,考察队终于在陕西洋县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

 

专家在洋县寻到朱鹮踪迹(图自图虫网)

 

为守住这来之不易的朱鹮,中国迅速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第一时间在朱鹮的自然栖息地内开展就地保护,以最大程度拯救和恢复其野生种群。仅1993年至2003年间,陕西、北京等地就建立了13个朱鹮保护地。

 

近年来,经过保护机构建立、栖息地保护与改善、人工饲养和野化训练等工作的努力,朱鹮种群渐渐恢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1月,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达到1.1万只。

 

古有汉代辞赋家扬雄写下的“朱鸟翾翾,归其肆矣”,今有重生之朱鹮,展翅腾空,翩翩美景,足令人震撼。

 

 

来源: 汉中新闻网 中国鸟类志 澎湃新闻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