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乃瓷器之国。从古至今,中国瓷器的种类从青瓷、白瓷到彩瓷等,光彩夺目,数不数胜。在这其中,越窑青瓷独树一帜。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内涵最为丰富的窑系之一。
越窑盏托(图自图虫网)
坊间盛誉
越窑青瓷,以胎质细腻、造型典雅、质如碧玉闻名于世,可谓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其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在唐朝时期属于越州,故得此名。
据考古调查表明,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上林湖及其周围等地分布着古窑址近120处,其中尤以上林湖分布最为密集。
上林湖越窑遗址(图自图虫网)
作为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上林湖所烧制的越窑瓷又被尊称为秘色瓷。秘色瓷精美绝伦,胎质极为细腻,堪称越窑青瓷的上品,故其成品多为供御之物。
当时的越窑青瓷,上达朝廷,下至百姓,不仅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还远销海外,深得文人墨客、达官贵族的青睐。
唐 越窑青瓷(图自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如陆羽的《茶经》便有一载:“越瓷类玉,邢瓷类冰”。又见赞称:“瓯,越州上”。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也曾赞叹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历史变迁
越窑青瓷的生产年代由东汉起直至南宋,延续了千余年,大致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几个大时期。
越窑在东汉时,创烧出了成熟的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无论成型,还是烧制工艺,都与商周的原始瓷一脉相承。在器型、装饰上也多是仿作铜器、漆器等物件。青瓷虽已有成熟模样,但与后代瓷品相比较,稍显古拙朴实。
三国两晋是越窑的稳步发展时期。此阶段的器物,种类有所丰富,有日用品、陪葬品两大类。在装饰上,开始重视纹饰、纹样。
三国 越窑青瓷(图自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三国时期的产品,胎质坚致细密,胎骨多为淡灰色。早期纹饰比较简朴,有水波纹、弦纹、叶脉纹等纹样,晚期就出现了斜方格纹;西晋时期,瓷业逐渐繁荣。这个时期制作的青瓷,胎体较厚重,胎色较深,呈灰或深灰色。
东晋以后,青瓷多作为日常用具使用,如烛台、盆、碗、壶等。出现两种胎、釉。一种胎质致密,胎呈灰色,施青釉;另一种胎质粗松,呈土黄色,施青黄釉或黄釉。造型也开始趋向简单,装饰追求简练风,纹样多以弦纹为主。东晋晚期出现的莲瓣纹,成为后世制作青瓷的主要纹饰。
西晋 越窑青瓷(图自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的鼎盛之际。此阶段的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成为唐朝“南青北白”中“南青”的杰出代表。
初唐时,越窑青瓷的胎质还显灰白而松;到了晚唐,烧瓷技术越发精湛,越窑瓷的胎质变得细腻、致密,胎骨精细,有轻盈之气。釉质腴润,如玉如冰,釉色多为黄色,也有青黄色。装饰有时采用素面垂直划纹的方法,有时也会在器身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进行修饰。
唐早期 秘色瓷(图自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晚唐末至五代,越窑青瓷延续了高超的制瓷水平。胎质细腻,胎壁较薄,器物表面有光泽,胎色多呈灰色。釉层薄而匀,釉色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
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除了常见的碗盘、水盂、罐等器物,还生产了一些瓷砚、执壶、瓷罂等富有特色的器件。如口唇不卷、底卷而浅腹的越瓷瓯;体态饱满、曲柄短小、出口多样的执壶......
五代 越窑青瓷(图自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北宋之后,越窑青瓷渐渐走向衰落。
在北宋早年间,越窑是有所发展的。器物造型精巧秀美,呈青绿之色。划纹技法更为娴熟,图样回归简洁清秀之意;但在北宋中期,制瓷工艺开始衰退,产品质量大不如从前,仅偶尔出现几件精湛作品;北宋晚期,越窑的品种单调无味,制作更是粗糙,成色缺少光泽。此时,越窑已成衰落之势。
直至南宋初期,朝廷设立官窑,越窑终停烧。
影响深远
在悠久的发展历程里,越窑精湛的制窑工艺虽已封存,但其如冰似玉的釉色、逐渐成熟的器物造型、丰富多彩的产品种类,都令后人叹为观止。
一方面,越窑青瓷满足了古时的社会需求。如唐朝盛行饮茶之风,越窑便大量生产了专用于饮茶的、各式各样的青瓷器皿。由此,大大提高了越窑青瓷的实用地位,进一步促使越窑不断产出新鲜器物。
另一方面,越窑青瓷又对地方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的水下考古发现,古代沉船中有大量的越窑瓷器。可见凭借唐朝繁荣的贸易,越窑瓷器作为古代的外贸产品,促进了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为制窑工艺输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五代 越窑秘色瓷(图自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如今在世界各地,越窑青瓷陆续出土。在日本发现的越窑青瓷,仅在鸿胪馆遗址就有2500多片。在非洲北部的福斯塔特遗址,发现一万二千片之多的中国陶器里,为数最多的亦是越窑青瓷。
世人的欣赏与追捧,充分说明了中国越窑的地位之高,影响之远。东南亚各国,非洲、欧洲等地的博物馆争相收藏越窑青瓷。
“园似月魂坠,轻如云魂起”,越窑青瓷纵是一抹青色,也足以梦里缠绕千年。
来源: 中国文物网、腾讯网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