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宝动物之扬子鳄
发布时间:点击量:1086

在我国,有一些动物曾频频出现于古籍中。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其著作《聊斋志异》里便记载了一种古老动物,名为猪婆龙。

 

“猪婆龙,产于西江。形似龙而短,能横飞;常出沿江岸扑食鹅鸭。”据蒲松龄描述,猪婆龙生于江西附近水域,形状像龙,常以鹅鸭为食。后人经考证,认为其笔下的猪婆龙即为扬子鳄。

 

扬子鳄,古时称”(tuó),民间俗称“土龙”“猪婆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鳄类,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历史上,扬子鳄曾广泛分布于中国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等流域,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扬子鳄的栖息地逐渐收缩至长江下游流域,整个物种陷入濒危。

 

扬子鳄(图自图虫网)

 

鼍之神兽

 

早在甲骨文时期,”的称谓就已明确出现。《大雅·灵台》有“鼍鼓逢逢”之诗句,意为鼍叫起来像敲鼓一样发出“砰、砰”的声响。后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西晋张华《博物志》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典籍中,均能见到“”之踪影。

 

古时,由于扬子鳄鸣声如鼓音,人们曾取其皮来制鼓或在鼓面上铸鼍皮纹。据载,“猎鼍蒙鼓”之风最早可追溯到氏族时期。《史记》中亦曾提及,在长安上林苑中就有六面灵鼍大鼓。

 

鼍鼓声音洪亮深远,常与石磬相伴,一同作为礼器出现在隆重的场合。后来,鼍鼓也会作为军鼓运用到战争中,每次上阵前击打,可鼓舞士气。

 

扬子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图自图虫网)

 

此外,在民间神话传说中,扬子鳄还被视为神兽,能感应天地,可“吐雾致雨”。相传,它们在天气闷热、雷电将至时所发出的哄叫声,便是山雨欲来的象征。

 

性情温顺

 

在大众印象里,鳄鱼极为凶猛,攻击性强,人人见而远之,多有避让。而扬子鳄作为鳄鱼家族的一员,有其共性所在,亦有不同之处。

 

成年扬子鳄一般身长1.52米左右,体重约3045千克,头部扁平,吻突出。其四肢短而有力,前肢有5指,指间无蹼;后肢有4趾,趾间有蹼。尾长而侧扁,既能在水里推动身体前进,又是攻击和自卫的武器。

 

相对于极具危险性的非洲和美洲的鳄鱼,扬子鳄虽然咬合力强,但因生性胆小,性情较为温顺,一般不会主动攻击或伤害人类。在繁殖期,它们脾气暴躁,易产生攻击行为,但这种攻击通常不会对人类造成实质性伤害。

 

与其他鳄鱼相似,扬子鳄主要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地带的水塘等地势较为低缓的湿地环境中,以各种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淡水鱼类、鸟类等为食。

 

扬子鳄性情相对温顺(图自图虫网)

 

扬子鳄喜好安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有时白天它们也会出来活动,尤其爱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

 

平日里,扬子鳄紧闭双眼,趴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总给人们一种行动迟钝的假象。其实,扬子鳄的听觉与视觉极其灵敏,身体灵活,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就会立即用力左右甩动粗大的尾巴,迅速沉入水底躲避敌害或追捕食物。

 

扬子鳄的食量很大,能够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因此它们可长时间不吃东西。极强的耐饥能力,也有利于度过漫长的冬眠期。

 

竭力守护

 

据考古发现,在约7000年前的先民聚落遗址中,就有扬子鳄遗骨。结合古籍记载,扬子鳄为“羞(馐)物”“合药鼍鱼甲”“鼍身具十二生肖肉”“南人嫁娶,必得食之”等,可知人们捕食扬子鳄由来已久。

 

当时,出于朴素观念以及对扬子鳄的敬重,古人对其的捕杀利用尚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扬子鳄分布范围广泛。

 

如在唐代,我们仍能看到大量记述扬子鳄的诗句。杜甫游历四方,写下“鼍吼风奔浪,鱼跳日映山”;李商隐在《隋宫守岁》中有“远闻鼍鼓欲惊雷”之言......

 

后来,持续活跃的人类活动还是对扬子鳄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沉重打击。

 

南宋,开垦荒地和围湖造田的规模空前扩大,加速天然植被破坏,严重危害了扬子鳄的生存。

 

明代初期,朱元璋因觉得扬子鳄“猪婆龙”的称呼辱没了自己的姓氏,故下令剿灭,江浙一带的扬子鳄惨遭“灭顶之灾”。

 

近代,栖息地破坏、人为捕杀、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使扬子鳄的处境更为艰难。

 

我国建立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图自图虫网)

 

幸运的是,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对扬子鳄保护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举措。1982年,安徽省成立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面积广阔,保护效果显著。

 

1979年,国家林业部门和安徽省政府联合建立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经过数年努力,成功实现扬子鳄的规模孵化工作。此后,扬子鳄的人工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同时,自2003年起,我国多地陆续进行人工繁育扬子鳄的野化放归行动,野生扬子鳄种群得以复壮。

 

从传说中的神兽到盘中的餐品,再到如今备受关注的国宝动物,扬子鳄的命运牵动着国人的心。未来,我们仍需密切关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竭尽全力,守护它们。

 

 

来源: 科普中国 动物进化进程 腾讯网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可以点我访问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