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吃,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无与伦比。除却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等特点外,医食结合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逐渐演变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食疗。
食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利用食物特性来调节机体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者愈疾防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既不同于药物疗法,也与普通的膳食有很大差别。
食疗是中医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图自图虫网)
药食同源
我国食疗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周朝时期。据《礼记·天官》记载,周朝王宫内设置有专职的食医,主要职责就是为周王室提供合理且营养搭配的饮食。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指出:“毒物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毒物,即药物,表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药物可以治病,而食物可以补益养生或辅助治疗疾病。
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就十分擅长运用食疗治疗疾病,他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述了不少用以治病的食物,如“猪肤汤”和“当归生姜羊肉汤”都是典型的食疗处方。
食疗经过前代的发展,在唐朝迎来了兴盛,出现了一系列的专著。医药学家孙思邈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有食治专篇,收载可以治病的食物150多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集唐朝以前食疗之大成,编纂完成著作《食疗本草》。该书搜集了241种兼具医疗作用与营养价值的食品,与现代营养学的原理相一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
元朝时期,饮膳太医忽思慧继承了前代食疗、养生的丰富经验,提出有病先以食养、不愈再取药疗以及“保养之道,莫若守中”的食疗理论。他编纂的《饮膳正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营养学专著,突出强调了饮食在保健延寿中的价值,主张人应该在平时注意营养调剂,尽量少吃药。
不少食物在疾病防治中效果显著(图自图虫网)
到明、清代,食疗受到医家普遍重视,面世的食疗著作有的从营养学观点出发讨论食物的营养价值,有的则从治疗学观点论述各种食物的治疗作用。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共载药物1892种,新增的347种药物中不少是食物。
可以说,食疗几乎与医药同时萌芽和产生,经过千年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学说,是中医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
寓医于食
与药物疗法不同,食疗治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无副作用。因此,食疗适应范围较广泛,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而食疗作为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随着日常饮食生活可以自然地被人们所接受。
首先,食疗在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饮食中富含水果、蔬菜、全谷类和低脂肪乳制品等食物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其次,食疗可以在特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如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病,特别是症状较为轻微的早期阶段,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食物来源可以减轻症状和缓解疾病。
此外,食疗在剂型、剂量上不像药物那样有严格的规定,它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习惯进行不同的烹调加工,寓治疗于营养和美味之中。
中医云:“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故而,食疗十分讲究饮食随四季而变。
食疗讲究饮食随四季而变(图自图虫网)
春季宜吃大枣、蜂蜜、柑橘、苹果、荸荠、莴笋、芹菜、春笋、山药、荠菜等益胃平肝、疏肝降压、保护血管的食物。
夏季可适当吃些辛味食物,如百合、西瓜、苦丁茶、菊花、洋葱等。至于暑多挟湿的长夏,则建议适当吃一些山药、小米、生姜等祛湿之品。
秋天可多吃些萝卜、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慈姑和海带等滋阴润燥的蔬菜。冬季可适当吃些偏凉性的萝卜、白菜、芹菜、菠菜、苹果、生梨、青橄榄等,帮助机体滋养肾阴。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都有其特殊性,只有清楚地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才能使食疗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补虚祛邪、补充不足的效果。
来源: 知网 大河网 南方日报
南京学习在线——专注社区教育的公共平台